带着孩子出游

尼泊尔健行的留宿地点可眺望鱼尾峰。
尼泊尔健行的留宿地点可眺望鱼尾峰。

字体大小:

作者自认无法给孩子“最好的”,希望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学会包容生命的多元,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生小孩后的这三年来,旁人看到我又带着孩子出远门,免不了有类似的疑问:

“为什么带小孩子去这种地方?”

“平时那么忙,为什么不趁着旅行好好放松,还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听了,往往一笑置之。

让孩子学会包容生命的多元

20170629_lifestyle_travel1_Large.jpg
在澳大利亚营地巧遇一对来自瑞典的年轻夫妇,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同行。

我想,对小孩,尤其是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父母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管道。我自认无法凡事都给孩子“最好的”,然而,我却希望让孩子能通过亲身体验,学会包容生命的多元,并珍惜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美好。

秉持这样的信念,让我义无反顾带着孩子踏上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旅程。当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去年的尼泊尔之旅。

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旧地重游,适逢当地人庆祝为期10天的达善节(Dashain)。因此,我们决定先和向导回他的老家过节,再开始徒步行程。

向导的老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安娜布尔纳山区,是个叫做伦列(Lumle)的小村子。比起加德满都热闹喧哗的泰米尔街,或是博克拉舒适悠闲的费瓦湖边,伦列的居民少了标准的商业热情,却多了一份朴质的友善和蔼。就算面对我们这些陌生的外人,依然带着略为腼腆的笑容,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孩子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孩子是“亲善大使”

这段旅程中,每当和陌生人碰面,孩子就双手合十向对方说“Namaste”。他圆嘟嘟的笑脸加上稚气的举止,总把对方逗得眉开眼笑,继而和我们闲聊几句,无形中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更因此得到许多和其他旅者交流的机会。

除此之外,孩子还从其他徒步团队的向导身上学会了几句尼泊尔语。我们回国以后,有时在外头遇到来自尼泊尔的客工,当孩子用简单的尼泊尔语向对方问好时,总让他们惊喜万分,有些甚至还带着依依不舍的眼神望着孩子。是家乡话让他们思念起远方的亲人吗?

结束了徒步行程,我们回到博克拉,闲来无事,便在费瓦湖边搭了辆青色小巴士四处走走。巴士终点站是一个名为巴嘎(Bagar)的地方,那里并非旅游景区,也不见其他游客踪影。我们带着孩子随意漫步,感受当地的生活气息。

其中一条街道上,有几个看来介于5到7岁的小孩,正合力推着一辆小型脚踏车玩,车上还坐着个和孩子年岁相若的小女孩。当中有个小孩见我们带着孩子在旁观看,马上向我们招手,示意孩子加入他们。另一个比较大的孩子甚至把原本坐在车座的小女孩给抱起来,要孩子过去坐。

原本看得起劲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情邀约,一时间不知所措,连我们鼓励他前去也不为所动。眼见孩子不好意思参与,我们只好婉拒他们的好意。小孩们见孩子害羞,也不勉强,用灿烂的笑容大声和我们告别,兴高采烈地继续玩他们的游戏。

用全新角度看待人与事

这些小事让我不禁反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当地人对待外人如此的宽厚包容,连带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变得对陌生人友善起来?旅游景区的商家对我们态度亲切,或许因为游客于他们而言,是重要的“衣食父母”;然而,那群街头玩乐的小孩和我们素不相识,也没有大人在旁指手画脚,要他们“叫弟弟过来一起玩!”“要跟别人分享玩具!”;那纯粹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举动。每次回想起那个画面,都觉得窝心。

是的,有了孩子后,我无法说走就走,也难以享受一个人独处的自在;然而带着孩子去旅行,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际遇,让我有机会用全新的角度和心态去看待旅途中的人与事。如果说每段旅程都是人生的历练,那么我觉得很庆幸——往后的路,有孩子参与。

关于作者

20170629_lifestyle_travel2_Small.jpg
作者带着孩子出游。

昀燕,一个不安于室的妈妈,正职是动画设计师,却不让自己的小孩通过荧幕看世界。喜欢文字,偶尔替人拍照,会弹一点吉他,饭做得不怎么好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