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全球大环境趋向内视、保护主义和本土主义的时候,新加坡仍须保持对外开放的策略。 李显龙总理在人民行动党干部大会演讲时指出,过去半个世纪,所有发达国家在相互竞争和敌对的同时,都认同应开放合作、发展贸易,共享繁荣。所谓“民族主义”现在和以往完全相反。以前是开放自信,对自己国家感到自豪,与他人寻求共赢的契机;现在这些国家的选民感到不安、内视、担忧未来,并把他人的成功当成一个“你赢我输”的局面,并试图封闭自己,与世界隔绝。 虽然这个全球趋势不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李总理坦言:“我不喜欢它的发展势头,因为若有越来越多国家采取这样的态度,世界只会变得更差,不单影响经济和贸易,也会影响安全和国际秩序。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新加坡这种开放的小国。” 李总理指出,新加坡须与美国、中国、亚细安和欧洲等各大伙伴继续合作,“我们本身须保持开放,因为若像其他国家那样闭塞,人民就遭殃了。” 他说,新加坡之所以能在过去50年繁荣昌盛,就是仰赖这样的外在环境因素,但随着一些国家行事更为武断,没人能预测大国关系将如何发展。 “美国和中国的关系若变得紧张,新加坡将陷入两难,因为我们视两国为友,并不想在两者之间做选择。” 他也说,美国若撤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TPP就形同胎死腹中。 “尽管不是预想中的世界,但我们须接受这现实中的世界。我们仍希望有朝一日能达成一个有美国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须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与本区域其他经济体一同推动贸易开放。” 李总理也列举欧美多国的情况,说明这些国家为何趋向内视与保护主义。 他指出,在移民问题的笼罩下,人民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满,导致英国公投结果竟是选择脱欧;而在美国总统选举中,人民的怒气、怨恨和不满成了特朗普的助力,让他战胜希拉莉。 李总理说,这两个截然不同国家的人民有相同的情绪,主要是因为觉得生活多年来没有改善,经济虽有所增长,却没有从中受惠,因此觉得被欺骗和遗弃,对生活和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移民和种族也引发身份认同的问题。新移民改变了社会面貌,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因就业机会上的竞争,使选民感到地位受威胁。 因厌倦体制选民投票求变 “选民不是对某政党或领袖,而是对整个体制感到厌恶。他们觉得这些精英脱节了,体制也无效,所以想打垮体制,就投票寻求改变。” 欧洲各国反体制的情绪令极端左翼和右翼政党获得越来越大的支持。 “它们无法执政,没有可行的替代政策,但选民还是为了反体制而支持它们。令人担忧的是欧洲明年进入选举年,荷兰、法国和德国分别在3月、5月和9月举行选举。无论谁赢,选举结果必然使国家更为分裂,而倘若勒庞(Marine Le Pen)在法国胜选,或德国总理默克尔败选,欧洲将截然不同,整个世界将非常不同。”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