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


委员会


报告


易华仁说,帮助本地企业壮大、走向国际,将为我国经济创造更多价值,而且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创造的工作,约六成都是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岗位,这些也都是国人向往且能够胜任的工作。


加强企业创新


与壮大的能力


■加强创新生态系统


■支持企业扩充业务


■催生私人融资


满足企业成长所需


具有竞争力的本地企业,是新加坡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政府应协助企业加强创新和壮大的能力。


未来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席、贸工部长(工业)易华仁在发布未来经济委员会报告记者会上说,帮助本地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国际,就是要为我国经济创造更多价值,为国人带来更多机遇。


他引述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的最新调查说,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创造的工作,约六成都是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MET)岗位。“这些职业需要更精深的知识和技能,是国人向往且能够胜任的工作。”


数码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委员会认为,政府应加强本地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知识产权商业化。


委员会建议设立特定商业化机构,并培训专利律师、评估员和管理者,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商业嗅觉和网络,把本地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成果。政府也应为公共机构和获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知识产权协议,简化知识产权商业化流程。


随着本地起步公司日益增加,委员会提议加强创业社群的沟通与互动,帮助起步公司成长;同时大力扶持各领域高增长企业,让这些公司早日在海外打响新加坡品牌。


以本地企业PBA集团为例,这家以机械零件贸易起家的公司,如今已发展为业务多元、涉足多国的工业自动化方案公司。集团目前正在研发代替人工运载货物的自动引导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简称AGV),预计今年推出市场。


大小企业互补


鼓励私人业者注资


PBA集团总裁叶健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集团的AGV从零件到结构都是自行研发,因此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具竞争力。“新加坡有良好科研环境,本地企业若能获得技术或资金支持,相信能研发出更多新产品。”


易华仁说,我国将继续吸引跨国企业落户本地,不单是在新加坡设厂,也希望这些企业深化与本地业者在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委员会也建议大小企业合作互补,大公司可以学习小企业的创业策略,小企业则能获得壮大规模所需的网络和资金。


能否顺利获取成长资本(gth capital),也是决定企业扩张速度的重要因素。委员会认为,应鼓励银行、创投基金和私募基金等私人业者为中小企业注资,让本地企业能从更多来源获得发展资金。


为此,委员会提议简化创投基金的监管框架、鼓励私募基金投资本地企业、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双层股权结构(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并探讨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为本地公司开拓更多私人融资渠道。


助企业分担成本 迈向数码化


增强数码能力


■帮助中小企业


采纳数码科技


■深化数据分析和


网安能力


■善用数据资产


 


 


想迈向数码化,却担心成本过高、风险太大,这使不少中小企业在科技大门外徘徊。本地企业今后若尝试创新数码方案时,政府可能帮助业者分担投资成本。


未来经济委员会指出,数码化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精简人力、改良运作流程,也能为企业开创通往全球市场的商机。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数码化提供大力支持,包括承担试验计划成本,并推广有潜能的数码方案。


易华仁在记者会上说,数码经济在颠覆各行各业同时,也为经济和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码经济,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能够触及最远的市场。”


此外,政府也可借助全国贸易信息平台(National Trade Platform)和拟议中的全国电子支付委员会(National Payments Council)等,鼓励企业采用数码解决方案,推动我国迈向电子支付社会。


网络安全和数据分析领域,是未来的高增长领域。未来经济委员会成员、新电信集团商务企业总裁张学才指出,目前全球有100万个网络安全专才空缺,几年后还可能增至600万个。在网络安全领域保持领先,既能维持新加坡作为商业和金融中心的信誉,也能为国人创造更多就业良机。


确保政策灵活


监管之外提供发展空间


为提升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能力,委员会建议政府和行业带头携手合作,根据未来需求展开研究,并培训数据分析人才。


委员会也倡议利用国民服役计划,培训国民服役人员掌握网络安全技能,以便日后应用在工作中。


金融科技(Fintech)等新兴行业的崛起,意味着监管部门必须确保政策灵活,才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空间。为此,委员会呼吁政府打造支持创新的灵活监管框架,让它不仅有管制市场的作用,也能够推动新兴领域发展。


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为例,这个框架让业者在指定范围内试行金融科技,当局则将适度放宽监管条例,为业者提供更多试验空间。


在信息时代,数据已成为和人力资源与房地产同样重要的资产。善用数据资产,能够打造新增长领域,推动更多行业转型。为此,委员会建议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推动数据的应用,并加强数据收集与共享,协助企业利用数据创新。


根据行业性质归纳 加强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发展并落实


产业转型蓝图


■为多个产业量身定制


转型蓝图


■以开放、集群模式


加强行业间合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皆不同。未来经济委员会认为,政府应为不同行业量身打造转型蓝图,并以集群组合(cluster)模式加强行业间合作。


政府在去年财政预算案时宣布,为23个行业推出产业转型蓝图(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通过政府援助及推动业者的合作,协助企业提高生产力、投资技能、推动创新和走向国际化。这些行业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超过80%。


委员会建议,政府依据各行业的需求和挑战,为它们打造转型蓝图。对于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应为业者指明发展机遇,协助企业提升能力;至于面对逆风的行业,则应帮助业者重新设计工作和提升生产力。


以食品制造业为例,去年11月推出的产业转型蓝图,就计划通过打造食品创新组合园区、引进共享设施和举办食品展等方式,帮助食品制造业在2020年时取得4.5%生产力复合年均增长率,并创造2000份白领工作。


应行业结构变化调整蓝图


目前,有六个行业已推出产业转型蓝图,政府预计在2017财年推出所有蓝图。委员会建议把23个行业根据相关性质归入六个集群组合,通过发挥协同效应,让不同行业共同进步。


例如,精密工程业的转型,可以获得同属制造业组合的电子业和宇航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同属生活方式组合的食品业和酒店业也可以互相合作。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未来将涌现更多跨行业的新兴产业,譬如穿戴科技产业既属于时尚业,又与医疗业相关。为此,委员会也提醒政府关注行业结构变化,根据市场形势调整转型蓝图。


自创品牌 走向国际


充电一小时,就可行驶60公里。名为Motochimp的酷炫小巧迷你电动摩托车,近来引起多国媒体争相报道,它可是不折不扣由新加坡制造。


Motochimp由本地工程公司黄芳工业(Wong Fong Industries)的联营公司Vanda Electrics研发。这家拥有52年历史的工业车辆供应和维修商,近几年开始走上创新研发道路。


公司第二代接班人、执行董事刘振荣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帮其他品牌做代理,生意固然安稳,却不能把黄芳带上更大的舞台。要走向国际,就要有自己的品牌,让别人为我们做代理。”


四年前,他带头设立“黄芳研究与创新中心”,为交通和运输领域开发新产品。中心目前已经取得多项设计专利,即将推出市场的Motochimp,已收到来自日本、中国和欧美市场的订单。


创新听起来美好,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由于企业资源有限,许多研发项目都是与合作伙伴通过联营公司推进。因此,刘振荣希望今后本地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能获得政府的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


每个产业转型蓝图都是根据特定行业的需求定制,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面对的挑战和首要任务各不相同。不过,这些蓝图都有共同要素,即注重技能、生产力、创新和国际化。这些要素确保我们能打造有竞争力、蓬勃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未来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席、


贸工部长(工业)易华仁


我们帮助企业迈向数码化时,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打造开放企业文化,其次是成立数码团队,最后是确保数码化工作能够持续推进。过程中,不少公司过于注重计划是否完善、推出的新产品是否完美,其实最重要的是尽快迈出第一步,再通过不断完善现有计划和产品,提升数码能力。


——波士顿咨询集团


新加坡合伙人兼董事经理雅法


(Mariam Jaafar)


企业不仅要提升创新能力,也要改变心态,做到“快速学习,快速失败”。业者既要有尝试新技术的开放心态,也要尽快终止不可行的方案,迅速将资源转移到拥有更多机遇的领域。同时,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心态,才能在变化莫测的未来世界里游刃有余。


——新电信集团商务企业总裁


张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