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
这组新大生去年为太和观医院设计了探病记录系统。探病者可通过系统先在网上登记个人资料及注明探望病患等信息。到医院后,探病者测量体温再扫描身份证即可,整体过程更便捷。
到医院探病先登记的手续相信对许多人并不陌生,当遇上沙斯等疫情爆发的时期,探病记录更是追踪与病患接触的公众的关键资料。一般大型医院已有相当完善的探病记录系统、设施与程序,但小型社区医院在这方面或许仍有不足。
新加坡管理大学信息系统学院的六名四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简便的探病记录系统,方便小型医院以有限资源,在必要时也能有效追踪探病资料。
这组学生是通过去年校内的毕业专题作业,为宏茂桥太和观医院设计了探病记录系统。
自沙斯在本地出现后,太和观医院便制定每半年进行一次疫情演习,让工作人员熟悉追踪探病者资料的程序,以便在发现感染病例时迅速联络曾与病患接触的人。
该医院信息管理部高级经理王鑫(53岁)受访时透露,医院之前进行疫情演习时主要以微软Excel电子数据表记录探病资料,整理资料时得费时逐一翻查,因此决定与大学合作让学生研发解决方案。
为太和观医院设计新系统的其中一名学生张铭坚(23岁)指出,探病记录系统在大型医院相当普遍,而这类医院也有足够的资源装置闸门等辅助设施,但小型医院的情况却不同。
“小型医院的病患和探病人数都较少,也没有资源建设昂贵的设施,或持续地使用探病记录系统,这些都是我们设计新系统时所考虑的元素。”
小组学以致用,以六个月时间设计了容易随时装配并使用的探病记录系统。
与先前有别的是,探病者可通过系统先在网上登记个人资料及注明探望病患等信息。到医院后,探病者测量体温再扫描身份证即可,整体过程更便捷。
太和观让其他小型医院也能使用与改进系统
在发现感染病例时,系统能自动整理详尽的探病记录,也能直接发送手机短信通知曾与病患接触的探病者。医院工作人员以往在翻查记录后,得亲自联络所有相关的探病者。
张铭坚说:“我们的另一设计考量是保持系统的灵活性,以便有必要时能根据院方需要,随时扩大系统的运作规模。”
他也指出,若医院有足够的资源,还可在院内多个地点和出口处设置扫描站,更准确地追踪探病者曾与谁接触,以及在医院逗留的时间等。
在院方的要求下,张铭坚和组员把系统的程序设为“开源”(open-source)资料,让其他小型医院或疗养院也能使用,或修改程序改进系统。
小组成员洪壮凯(27岁)告诉记者,设计新系统让他获益不浅。“我更了解医疗领域在科技上所面对的问题,也意识到如何从使用者的角度设计产品。我们本想使用许多先进的科技来开发新系统,但与院方沟通后才知道这对小型医院并不实际。”
太和观医院总裁黄美丽博士说:“无论是否有疫情,可靠的探病记录系统能帮助医院观察进出医院的人数,在必要时能方便联络相关人士……我们会尽量使用合适的科技,为病患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照顾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