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光前村 胶园椰林衍生村庄校园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新加坡武吉知马山脚有个


以李光前家乡命名的


住宅区“芙蓉园”,


吉隆坡鹅唛区则有个


以李光前命名的“光前村”,


当年它原是吉隆坡南益树胶厂


对面的一片椰园。


如今树胶厂已拆除,


以南益为名的


国民型华文小学


却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位于吉隆坡鹅唛五英里的南益树胶厂今天已不存在,但是因南益树胶厂而衍生出来的“光前村”和“南益华小”却闪烁着李光前所创立的南益精神。如果不是有李氏基金在紧要关头出手相助,吉隆坡最优秀的中学之一“中华独立中学”也许已不存在。


作为一名关怀社群社区,热心教育事业的成功企业家和华社领袖,李光前辞世50年后,影响力遍布新马各地,只要有心查访,不难找到与李光前有关系的各种组织,挖出深藏民间的各种故事。


记者近日走访吉隆坡鹅唛区(Gombak)的“光前村”和南益国民型华文小学,以及位于怡保路附近的中华独立中学,了解这一村二校与李光前的关系。


树胶厂对面椰园变成光前村

新加坡武吉知马山脚有个以李光前家乡命名的住宅区“芙蓉园”,吉隆坡鹅唛区的“光前村”则以芙蓉花作为光前村村民协会的会徽。


光前村原本是吉隆坡南益树胶厂对面的一片椰园,上世纪1960年代前后,南益允许已婚员工提出申请,在这个30英亩地段盖房子建家园。从此,原本以马来人居多的鹅唛区冒出一个具有浓浓人情味的华人村庄。


今日的光前村,保存了早期乡村的淳朴宁静,虽然原名“椰脚”的村子只剩几棵椰树,但这里还有龙眼、芒果、桑葚、菩提树等。村民种花种菜养鸡养鱼,甚至开辟一个有水塘的休闲角落,养鱼养兔还养稀有禽鸟,好一幅乡间景致。即使是吉隆坡人,也很惊讶离市中心五英里的闹市竟藏着这样一个村落。


光前村目前有大约290所房屋,包括60间店屋,人口约4000人。因为是未经规划的村子,房子形形色色,用各种不同建材修建。村子有一条小柏油路和一条河流贯穿其中。


村内有三座庙宇,包括南安人创立的凤山寺、拜关帝的关圣夫子庙,以及供奉齐天大圣的西天宫。这里还有酱油厂、家具工厂、豆腐厂、家庭烧猪作业、在住家经营的面馆、咖啡厅、蛋糕店,设在戏台下的餐馆等。


“椰脚”是在1978年由村民易名为“光前村”,以感念李光前。1979年2月21日,光前村村民协会正式成立,管理村内一切事务。1987年再成立光前村睦邻计划中心,由于村子已没有空地,睦邻中心是建在河流上面。


村民协会会长黄水宗(81岁)与南益树胶厂无关,是45年前迁入村子的“外来者”。不过他家那纯手工酿制的正宗酱园酱油已成为村民厨房和餐桌上的必备佐料,而他积极参与村内事务,担任庙宇管委会主席等,已成了村民眼中的村长。这位喜欢开着马赛地四处转的耄耋长者,也在村口经营餐室和在甲洞经营海鲜馆。


时至今日,李氏基金每年还会拨款帮助村协管理村子,修缮村内的公共设施如安装路灯、清理沟渠、维修道路等。


村协财政李泉兴曾在李光前得力助手李成枫的南风工程当了40多年经理,他家是在1954年从怡保安顺搬到鹅唛的南益树胶厂,最早住在工厂宿舍。1956年南益让员工在光前村盖房子,他家在1958年盖好后便住到现在。他也是雪兰莪暨吉隆坡南安会馆副主席。


李泉兴说自己八九岁时见过李光前。李光前当时到安顺巡厂,祖母以同乡身份叫了李光前一声,他竟掏出100元给祖母。


每户平均月租10令吉

1957年入住光前村的村协副会长李进新年轻时曾在南益工作一年,父母也是南益老员工。他说早期的光前村,村民九成姓李,都在南益工作。


目前在光前村经营住家糕点生意的王于凤,记得父母是在1955年从文良港搬到鹅唛,之后落户光前村。父亲当年是南益的罗厘司机。


住在光前村最大好处是没有经济负担,每户人家平均每月只还10令吉的费用(包括门牌税),商店则每月还30令吉。如果是南益旧员工,收费就更低。


光前村的甘榜精神浓郁,一到华人节庆更是热闹。村里福建人居多,每年到了农历大年初九拜天公时最热闹。到了元宵节,村民协会和睦邻中心会联办“孝亲敬老晚宴”,招待村里的120名70岁以上的长者。到了中秋节,村协也会主办活动,吸引几百名孩童到村里提灯笼和玩游戏。


树胶厂创办南益华小


创立于1949年的南益国民型华文小学,可说是因吉隆坡南益树胶厂而诞生的。尽管树胶厂已拆除,原址建起私人公寓和商场,学校却保留南益旧称,可见其历史渊源深厚。


南益华小董事部总务李斯盛受访时说,创校初期,学校是百分百由南益树胶厂承办。当时学生免交学费,一切费用由南益承担。


这所由工人宿舍改装而成的小学,创校大功臣是当年担任吉隆坡南益树胶厂总经理的李成枫。这位热心教育的华社领袖发现很多工人子弟因各种原因没上学,想上学的孩子则必须到几英里外的文良港中华小学就读。当时交通不便,孩子只能乘搭胶厂罗厘往返,但交警后来规定罗厘不能载小孩,很多孩子因此辍学。


李成枫于是向南益创办人李光前详述了情况,建议在南益树胶厂内兴办华文小学,解决员工子女和鹅唛区华裔子弟求学的问题。李光前批准了献议,把刚建好的两排工人宿舍改成六间课室、一间办公室、礼堂和教师宿舍,并在1949年2月1日正式开课。


1952年,学校接受政府一半津贴,此时因学生人数增加,便把另一排工人宿舍改成分校,但两校之间有一段距离,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李光前1964年到吉隆坡巡视业务时曾致函马国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觅地建新校舍,李氏基金愿拨出40万元来完成此事。可惜政府以没有合适地点为理由,让此事最终作罢。


李氏基金两次资助扩建

南益树胶厂在1995年迁移到彭亨文冬,南益在1997年把胶厂地段出售做屋业发展,搁置多年的建校计划则趁机得以落实。董事部与发展商合作提呈蓝图,在保留地段兴建新校舍,李氏基金此时也出手相助,拨出550万令吉。


李斯盛说,1200名学生在1999年5月搬进新校舍,但是到了2004年,学生人数增至1600人,校董决定耗资150万元增建12间课室。到了2009年,学生人数将近2000人,校董再筹集150万增建12间课室。李氏基金在这两次的扩建计划中都曾拨款相助。


南益华小的陈爱莉校长说,学校目前有1800多名学生、86名教师和49间课室,基本设备一应俱全,也采用电脑和数码教学。


住在鹅唛的居民很多毕业自南益华小。李斯盛的父亲李成才是第一届毕业生,李斯盛和儿子同样毕业自这所小学。再过四年,李斯盛的孙子也将进入这所小学就读。


南益华小和光前村关系密切,例如学校曾向南益申请土地,在光前村兴建教师宿舍,而创立于1970年的南益校友会华乐团的会所也设在光前村内。


成立于1969年的南益校友会还在1973年创办南益幼儿园。校友会1972年开始主办的“光前杯篮球邀请赛”也很有名,目前是每两年主办一次。


南益华小的另一组织是创立于1973年的家教协会。这是个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团体,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


让中华独中扭转乾坤


位于吉隆坡怡保路一带的中华独立中学,与我国的华侨中学一样,都是在1919年3月21日创校的。华中是本地名校,中华则是吉隆坡顶尖独中。华中由本地先贤陈嘉庚创办,中华则与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所创办的李氏基金有着深厚渊源。


今天的中华独中,是拥有5300多名学生、378名教职员、97间课室的超大型中学,也是全马数一数二的华文独立中学。但是这所学校在1962年的教育改制中分裂成两部分,属于独中的部分一度陷入困境。


现任校长谢上才(60岁)说,学校在1972年时只剩下172名学生和12名教师,一度无法支付教师薪金,学生们甚至得趁九王爷诞到安邦南天宫卖花,为学校筹募运作经费和建校基金。


正当这所独立中学陷入低谷时,李光前的得力助手,当时掌管南益全马业务的李成枫于1974年出任中华董事长,开始领导中华独中兴建新校舍一事。


李氏基金在1976年带头捐出30万元,更是扭转中华校史的重要举措。中华独中把礼堂命名为“光前堂”,正是要铭记这位先贤对该校的巨大贡献。


1995年辞世的李成枫对中华的贡献非常大,校园里能看到几块记述着这方面功迹的碑刻。


李成枫的儿子李耕华目前是中华副董事长,李耕华的儿子李仲勤也在积极筹办各种募款活动,为兴建中的中华楼筹款。


翻阅旧特刊,学校原名“雪兰莪中华中小学”,其前身是文良港中华小学,1919年由叶养骞、黄重吉、洪启读、陈炳坤等人创立。中华小学最初租了文良港两间店屋,聘了校长和三名教师,学生80多人。


学校在1939年增办中学部,改名为雪兰莪中华中小学,学生人数增至580人。


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后,学校停办,战后先复办小学部,1946年再复办中学部。


1962年时,中学部接受改制,学校顿时分成“中华国民型中学”和“中华独立中学”两部分。国中、独中共用校舍造成很多不便,独中董事会因此决定另建新校舍,开始筹募建校基金。1969年,董事会在福建会馆资助下买了怡保路的六英亩校地。


目前学生多达5300人

从买地到建好新校舍,前后花了11年时间,中华在1981年迁入新校舍,正式取名“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自此进入稳健发展时期,校务蒸蒸日上,学生人数从1981年的1605人,激增到今日的5300多人。


谢校长说学校采纳三三学制,即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成绩好的学生由校长直接推荐进北大、台大、复旦等大学深造,到新加坡念大学的学生就更多了。他所推荐的一名学生,进入复旦修读医科后还成为全校第一名。另一名印度裔毕业生到北大留学时当上学生会主席。


中华目前也有少数非华人学生,除了马来人、印度人,还有韩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比利时人,入学条件是必须学华文。任何人想报读这所名校,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


中华目前正耗资4000万令吉兴建中华楼,预计2018年9月竣工。李氏基金捐了100万令吉,剩余的钱须靠学生、董事会、基金会和民间社团去筹募,至今已筹了3000多万令吉。


学校在1972年时只剩下172名学生和12名教师,一度无法支付教师薪金,学生们甚至得趁九王爷诞到安邦南天宫卖花,为学校筹募运作经费和建校基金。


——中华独中校长
谢上才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