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 戮力同心共襄福利义举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文/王慧容


国家福利理事会的


前身为新加坡福利协会,


1958年成立时,


李光前出任协会主席。


协会成立的主要目的


为协调和推广


志愿福利团体的工作,


聚集有志于从事社区服务


与社会福利的组织与人士,


支援当时的社会福利部


所提供的服务。


1961年5月25日,被大火吞噬的河水山木屋区,现场一片狼藉,从火场中逃生的1万2000名灾民,寄宿在金声路一带的学校。在那患难时刻,人们不忘发挥同舟共济的精神,他们有的帮忙邻居看顾孩子,有的则与其他逃生者分享自己从火场中带出来的衣服、被单、食物与饮料。


也就在那时候,一名戴着眼镜、身穿略皱白色衬衫与宽松裤子的男子出现在灾民聚集的地方。


他手中拿着一张支票,把它交给负责安顿灾民的社会福利部官员。当中包括了他所捐献的4万元,这在当时可说是庞大的款项。当年,一栋洋房值3万元。


那位捐钱的善翁就是李光前。国家福利理事会2008年为配合成立50周年出版的《我们所关心的一切》(For All We Care)就记载了灾区现场的这个情景。


余福金:
拿督李看人眼光准

福利协会成立初期,李光前除了承担领导角色,还是慷慨的捐献者。李氏基金捐出20万元,资助建造福利协会设于槟榔巷的总部。


当时与李光前一起在执委会共事的,还包括著名的慈善家、已故公益金创办人余炳亮博士。


余炳亮的幼子、慈善理事会主席余福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谈到父亲口中的李光前,他热心公益、谦逊大方、事业成功但生活简朴低调的长者形象顿时跃然眼前。


最让余福金折服的,是李光前对人的信任和扶贫救困的慷慨作风。“李光前告诉我父亲,你尽管去处理,因为你了解其中的运作。就当作我开了一张空白支票给你,只要告诉我所需的款项。”


“这就是为何新加坡福利协会当时能迅速到位,因为它从不缺钱。当时负责执行协会任务的人只要跟拿督李(光前)解释所需款项用途,而他又认为合理的话,就一定不吝于给予资助。他就是那么慷慨。”


余福金认为,只要对方让李光前看到所投入的慈善事业有所成就,他就会更加信任对方,也愿意付出更多去实现有关的资助计划。


“我想,早期那些成功商人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看人的眼光都很准,就如李光前,他能判断对方是否是他能够信任的人。”


毫不避忌
到芽笼小贩档口用餐

余福金表示自己从未正面与李光前交谈过。李光前在1964年因健康问题卸下福利协会主席职务,在余炳亮与他一起担任执委的那六年间,余福金不过是10来岁的小男生,他从跟随父亲出席一些场合时站在远处的观察,加上周围人们的口述,拼凑出对这位长辈的印象。


他眼中的李光前,朴实无华,从不挥霍,对于疏财解困却又义不容辞。这不只从他通过李氏基金捐出的善款可看出,生活中待人处世的小细节也透露了这位仁者善翁的济世胸怀。


“当他乘搭德士时听到司机向他诉苦,他总会给对方多点车费。我父亲常跟我说,拿督李真的很难得,即使在路上碰见穷困的人,他也会施舍一些钱给他们。”


余福金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居住在芽笼13巷,不时会看到李光前到那里的小贩档口用餐。


当时的芽笼可以说是“龙蛇混杂”,流氓聚集之地,但身为富商的李光前仍毫不避忌地到那里吃饭。


“那个时候,报章经常会报道富翁被绑架的新闻,但李光前不会遭遇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他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经常扶危救困。”他笑说,甚至连流氓都得多尊敬他几分。


余福金认为,从李光前身上可以学到的一个道理就是“财富要分享才有价值,应把它用来行善,毕竟一个人能够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终究有限。”


纳丹回忆录:
李光前平等对待每个人

当初和李光前与余炳亮同在福利协会执委会服务的还有已故前总统纳丹。他担任协会荣誉秘书,与李光前共事时,也亲眼目睹了他慷慨助人的一面。


纳丹在回忆录《万想不到的征程——当上总统之路》书中记述了当年他和李光前如何帮助一名失业男子找到工作的经过。那名男子失去了文员的工作,身为家中唯一经济支柱,他必须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和弟弟。纳丹联系多家公司帮他找工作,却不成功。因此,他决定找李光前帮忙。


纳丹在书中描述:“身为协会的荣誉秘书,我同他的工作关系良好,他也待我如子。我没有提到那名男子的困境,只是要求一笔预算,让我能聘请一名兼职的助理,帮我处理协会秘书的工作。我要求每月100元的预算,他爽快地答应了(拨款来自李氏基金)。”


“李光前犹如父亲般慈祥,他是个很有原则的人,衣着朴素而且从不炫耀财富。除非有人特别指出,一般人不会轻易地认出他。他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论年龄或身价多少。他真的是伟大的慈善家。”


提倡捐款制度化
确保基金会财源稳定

新加坡福利协会于1992年重组并改称国家福利理事会,并把公益金归入旗下,成为其筹款机制。时至今日,李氏基金几乎每年都会捐献给公益金。


现任公益金主席,也是国家福利理事会副会长的陈永祥受访时指出,李光前当初设立李氏基金实为明智之举。


他说:“李光前有先见之明,将捐献制度化,确保捐款得以持续,而我认为这对后来社会人士成立基金会的善举有所启发。”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The National Volunteer & Philanthropy Centre,简称NVPC)于1999年设立,为非盈利组织,主要促进义工与慈善服务,推广本地的施赠文化。NVPC总裁郭美雯接受本报电邮访问时指出,李光前的思想与价值观对于该组织的慈善事业仍有深远影响。


“李光前担任新加坡福利协会首任会长时所倡导的一些原则,如政府、企业与慈善机构应结为合作伙伴,进行跨领域协作,NVPC到目前仍在一些计划中贯彻这种精神。李氏基金对于非盈利理事会成员与执行领导人员的能力建设所给予的支持,NVPC也从中受益。”


人道精神谦逊态度
是后人楷模风范

谈到现今慈善领域遇到的挑战,陈永祥认为难处不在于鼓励人们捐款,而是怎么让人们投入时间去做善事。他希望能鼓励更多公众与机构付出时间做义工。


他说:“新加坡人并不吝啬,只是吝于付出时间去做义工,或参与慈善活动。早期有不少如李光前那样的富人,不只捐钱,还投入时间做善事,并且(在慈善组织)担任要职。我认为我们如今缺乏愿意付出时间的企业领袖,虽然他们慷慨助人,不过我希望他们能抽出时间去加入或领导慈善组织,毕竟他们具备管理的经验、智慧和技巧。”


对余福金来说,如李光前那样的成功人士为社会付出的善举与捐献,不只造福他人,也为自己和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当你把所拥有的贡献出来改善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实际上也在协助子孙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我认为这可能是李光前的处世哲学之一。当你支持建设更多学校,帮助别人,你也在建设一个更为蓬勃的经济,从中可进一步带动自己从事的商业活动。”


李光前的慈善事业留给后人的宝贵资产,可说是超越了物质贡献。郭美雯说:“他的人道精神与谦逊态度让国人对他肃然起敬。他所支持的个人与机构,以及留给代代国人的建筑、价值观与思想更彰显了他的风范。”


为打破传统观念 以身作则捐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民众的传统观念是认为捐血对身体有害,学贯中西的李光前思想前卫,不但提倡捐血救人,更是身体力行,前后输血近20次。他和李氏基金也多次支持新加坡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李光前曾对妻子陈爱礼说:“人家今天性命垂危,若没有血就会马上失救;我们还可以慢慢吃补补回来。紧急时血给人能救人,我得要做个榜样给人看,不然谁会愿意捐血?”


新加坡红十字会秘书长班杰明·威廉(Benjamin William)受访时指出,李光前生前推动捐血是难得的举动。“在那个年代,少有人重视捐血,人们可能认为捐血是身体强健者才做得到,但我认为像李光前那样有远见的社会领袖,了解到捐血是整个社区和国家的责任。


“李光前超越了一个商人,或者说他不仅是一名想要捐钱做慈善的商人,他其实深明大义,并倡导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的善举。”


班杰明指出,除了捐钱资助1961年红十字会设在新加坡的分会(当时本地红十字会隶属英国红十字协会),李氏基金后来也支持新加坡红十字会的一些设施与服务,包括残疾人士之家以及红十字会在本地与海外进行的人道救援工作。


班杰明也提到,李氏基金给予的资助也很及时,与时俱进。大约三四年前,基金给予红十字会约88万元的资助,协助协会全面提升资讯通信及电脑系统,将档案与程序自动化,以更好的管理属下的义工,跟进受惠者的状况,并推出更先进的计划。


他说:“我认为新加坡不乏乐善好施的人士,而如今本地的公司与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提高,但像李光前和继承李光前精神的李氏基金,他们不只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也确实投入并参与其中,倡导他们所坚信的事务,而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我们需要有更多人挺身而出,接过领导位置,支持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