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一度无着落 李美花靠李氏基金念完大学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文/邢谷一 郑明杉 何雪芬


义顺集选区议员


李美花


当年从马六甲


独自来到


新加坡念大学,


当割胶工人的父母


收入微薄,幸好


得到李氏基金


发的助学金,


才能缴付学费


参加考试,


顺利完成学业。


义顺集选区议员李美花196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峇株巴辖,一个叫“巴力士隆”(Parit Sulong)的甘榜。小时候,一家人搬迁到马六甲,父母在胶园当胶工,生活清苦。


小五那年,四弟出生,家人要她停学照顾襁褓中的弟弟,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妹。李美花聪颖努力,学业成绩很不错,不想辍学。


英文老师帮她向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申请助学金,得到几百令吉的辅助,而她课余教补习,赚钱帮补家用,这才得以回到学校读书。


李美花祖父李金针原籍福建南安,她能够领得同安金厦会馆助学金,是因为老师的家翁是同安人,而会馆热心教育,除会员子女之外,也扶持其他籍贯清寒学生。


拿着20令吉
搭巴士南下新加坡

她说:“我连续八年获得同安金厦会馆的奖励辅助金,直到高中毕业。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得到李氏宗祠发放的奖学金,可以说,宗乡会馆是帮我完成中小学教育的恩人。”


她决定到新加坡念大学,全因父亲一句话:“新加坡有一位杰出领袖李光耀,选能任贤,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不过这也意味她得自负学费。


“我背着背包,带着父亲塞给我的20令吉,搭巴士南下新加坡。”


1981年,她获录取进入南洋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前身,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土木工程系。因课业繁重,课余可当家教的时间不多,大一那年的补习收入微薄,生活过得很辛苦。有时候囊空如洗,没钱缴学生宿舍的住宿费,硬着头皮开口向学借。


“大学第一学年末考试,校方通知,考试前得缴清学费。我没钱,就跑去学生辅导处,请求校方通融,让我先考完再去工作赚钱来还学费,还请求辅导处帮忙找工作。”


她透露:“那年的学费,学生辅导处帮我申请到李氏基金的助学金,后来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长宁教授知道我的窘况,接连帮我向李氏基金申请第二至第四学年的助学金,我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克服了缴学费的问题。”


她说:“大学四年,李氏基金每年都给我发1000多元助学金,我的父母当时割胶,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只有约200令吉,根本没法负担我的学费,如果不是李氏基金帮忙,我恐怕无法毕业。”


李美花也指出,念大学时期,她还不是新加坡公民,很多助学金都不能申请。“幸好李氏基金慈善事业不分种族、宗教、语言或国籍,我才那么顺利得到帮助。”


李美花大学毕业,当土木工程师,后来得到受雇公司资助,负笈英国利物浦大学,考获工程系硕士学位。


一人受教育
可改变全家命运

李美花踏入政坛的一个目的,是想通过选区服务,为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他们的子女教育方面,献一点力。因为教育是让孩子获取知识和提高工作能力最好的途径,这样他们就有希望改变他们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她说:“所以,只要孩子上学方面有困难,如缴付学杂费、买校服和课本,甚至理工学院课业上需要用到平板电脑,低收入户家长在接见选民时间来找我,我总是有求必应。”


李美花负责照顾的义顺南选区,设有选区福利基金,用以帮助内因突发事故遇到困难的选民。另外也设有奖助学金帮助居民孩子升学。


因深深体会贫困和饿肚子的滋味,2006年当选国会议员,李美花便找人赞助给区内弱势家庭送白米,确保他们一家大小都有饭吃。白米每周送一次,每月送出至少500包米,曾有一次送出185包2.5公斤白米。


李氏基金不单帮李美花念完大学,在她踏入政坛、获选为乒乓总会会长时期,也曾助李美花一臂之力。“2010年,我当乒总会长,乒总和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实施‘娃娃打乒乓’计划,李氏基金也慷慨出资支持,使得乒总能够培育本土幼苗以及将打乒乓运动推广至社区层面。”


所以她说:“我能够在新加坡念完大学、成家立业、回馈社会,都离不开李氏基金的帮忙。我一直铭记李氏基金雪中送炭的恩典。”


“李氏基金奖学金和助学金,造就新加坡不少的社会栋梁,他们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肯定是奖学金数额的好几百倍;最近的东南亚运动会,本土乒乓运动员崭露头角,李氏基金大力赞助本土幼苗培训计划终见成效。”


李美花非常赞赏李氏基金低姿态帮助受惠机构和个人的态度,她说:“李氏基金总把受惠机构和个人利益放在前头,从不喧宾夺主。”


她认为,因为有奖助学金,新加坡才成为人人都能出头的社会。“我稍有能力,致力于为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筹款。当然,我做的远远没有李氏基金来得多,我想我个人回馈社会,是我对李氏基金表达感恩、致敬的一个最好方式。”


李光前曾是中华为基利会员


早年的新加坡华社工商业巨子、社会名流和精英常爱聚会,成立联谊团体,为志同道合的会员提供康乐与交流活动、互通商业信息,并推广各类社交与文化活动,对社会和国家发展起着长远的的影响,其中中华为基利及怡和轩都是历史超过120年的著名俱乐部,李光前也是两间百年俱乐部的会员。


中华为基利俱乐部(Chinese Weekly Entertainment Club)于1890年在李俊源倡导下成立,为当地土生华人富豪、殷商、政要聚会活动的场所,初期会员只限男性。


1894年正式向英殖民地政府登记,成为受豁免注册社团。创建初期,俱乐部是土生土长、受过高深英文教育的海峡华人一统天下,通用语言是英语和马来语。


战前胡文虎任主席期间,在他的提议下,老板们不再称呼工作人员为“boy”;俱乐部里开始有人讲福建话和华语。日本占领时期,俱乐部一度被占做为日军宪兵部,经常在这里审讯和关押一些华人领袖。


战后初期,林文庆、李光前、邵逸夫及邵仁枚兄弟、连瀛洲、黄桂楠等名响一时的著名企业家经常出入该俱乐部,马华公会首任会长陈祯禄也常在俱乐部宴请马华政要,马来亚开国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也曾在此用餐,讨论过国家大事。1960年后,俱乐部积极吸收讲华语的商人入会,并确定了现华文名称。


华人社团暂驻 三会一所成美谈

80年代中期,该俱乐部的会务一度暂停几年。步入90年代,俱乐部注入新血和新思维,再次成为华社新老名流聚会的重要场所,领导层多为德高望重的富商,多个华社俱乐部也曾借用客纳街(Club Street)的为基利会所作为活动场所,例如怡和轩在装修重建期间,俱乐部的活动、会务就多在为基利进行,而另一个老字号华社联谊团体友竹俱乐部则有10年的时间,与为基利共用会所,因此有好几年为基利、怡和轩和友竹是在客纳街同一屋檐下,这段“三合一”也成了新加坡华族俱乐部的一段美谈。


友竹俱乐部草创于1935年,于1947年正式申请成为社团,是本地少数历经日据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华社联谊团体,而为基利最高龄的会员、年已百岁的骆水兴和友竹就有着深远的渊源,他先后领导友竹长达35年,担任主席20年、副主席15年,而为基利目前的诸多会员也是在骆老的引介下陆续加入,对为基利的长期会务发展贡献良多。


也曾任惠安公会会长多年的骆水兴,18岁从福建惠安南来的时候也是从小做起、学起,第一份工作就在码头做杂工,每天得下海泡水。日晒雨淋了六年,他克勤克俭积蓄了一些小钱开设了同兴公司,供应船上所需的索具。


除了是索络船具业老行尊外,骆水兴在华社的乐善好施也是众所周知,他先后出任主席、理事的社团和机构有福建会馆、同济医院、中华医院、南洋女中、南洋初级学院和中正中学,也担任工商银行董事等。


跨进90年代,为基利的会务在黄鸿美、林志耀、陈鸿杰、王顺良、翁良发、陈新荣等正副主席,以及谢安桐、柯千衙名誉会长的同心协力、积极推动下,已不断取得突破。去年,王顺良还乐捐20万元作为俱乐部的福利慈善基金。


也曾任多届怡和轩和为基利主席的黄鸿美成立的新同徳是东南亚树胶贸易业龙头老大之一,林志耀是新加坡娱乐界巨子,王顺良是白钢业先驱,翁良发为电脑业领军人物,月前去世的陈新荣是前乌节路首邦大厦的发展商,谢安桐和柯千衙各有“石王”和“甘文烟王”之誉。


10年前被陈新荣的引进为基利的陈鸿杰(60岁),如今是俱乐部的中坚要员之一。他是俱乐部的前主席,现任正总务,他目前的要务之一是和俱乐部诸位领导一起带领俱乐部自我更新、再创辉煌。


为基利现有不下140名会员,其中绝大多数已年逾六十,而40岁以下的会员人数不到10个。


陈鸿杰说:“为基利的会员关心会务,半数以上的会员经常参加、出席俱乐部的各种活动,例如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二定期举行的晚宴,往往是席开百人,让会员和亲友欢聚一堂。我们的入会费虽只是3000元,年捐240元,不过我们向来精心筛选入会申请,从不滥竽充数。”


南安国光校友


资助母校学生来新游学


李光前在新马事业有成,抱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信念,资助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华侨大学,并在其家乡独资捐创幼儿园、小学、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医院、图书馆等。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


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综合校区,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


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感念母校栽培
捐资支持学校发展

李光前的长子李成义创办芙蓉基金会,并捐巨资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交通事业,次子李成智热爱文化艺术,也捐建公共图书馆、基金大厦、南安市美术馆。李氏家族的善举,播下了种子,后人也仿效李光前的精神反馈母校,其中包括目前旅居新加坡的一名国光中学校友。


这名国光校友许先生谦虚地说,有机会为母校、家乡尽一分力是一种光荣和幸福。他只是想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可以贡献力量,所以不想透露身份。


他在1991年国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州大学化工系。1999年到新加坡出差,对这个花园城市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有机会到新加坡工作,一待就待到现在,目前从事石油贸易。


他说自己是农村的孩子,有幸在1985年遇上国光中学第一次对外地学生开放统一招生,顺利考进了学校。


“要不是考进国中,可能没什么机会上大学,也就没有后来的我。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许先生在去年出资人民币10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专款资助国光中学优秀学生到新加坡游学。


去年8月,约10名高一优秀学生在八天的访问行程中参观了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到马六甲海域观摩了国际大型运输油轮,学习国际石油运输及贸易知识,了解油轮内部各个部件的运转及其作用,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学生们也走进新加坡工艺教育局和南侨中学校园,两地学生同堂听课,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游学活动今年是第二年主办。


事业有了稳定的发展之后,许先生感念母校栽培之恩,长期关心支持母校事业发展,参与助学、奖学活动,捐资支持学校发展。


望抛砖引玉
更多人能贡献力量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说:“对孩子们来说,小小的经历,有大大的影响。”


有一次,校园里很热闹,原来来了位名人——刘再复。刘再复是著名学者、作家。这位学长精彩的演讲,给了他和同学们很大的鼓舞,大家希望自己也能像学长一样成才。


他希望游学这种异国交流活动有助于孩子们拓宽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启发他们立下心愿,设定目标,努力学习,为升学成材之路做准备。孩子们把所见所闻和同学分享,也可以扩大影响。


许先生说,来到新加坡,深深感受到李光前设立的李氏基金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希望在新加坡的南安人也会多回南安走走;光前先生的后人能继续捐助建校、卫生设施,造福社稷。”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