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背景、住房类型相同的新加坡人倾向形成各自的小圈子,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说,政府对此感到关注,但不会过分担忧。 她表示,整体上来说,国人的社交网络还是相当具多样性的。文社青部的任务是继续为跨社群交流提供平台,确保所有国人无论出身背景、社会阶层,都会有机会参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以及志愿服务项目,扩大各自的社交圈子。 傅海燕日前接受媒体访问,回顾文社青部去年的工作重点和成绩时,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去年1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做出回应。 该调查获文社青部支持。研究员对3000人展开抽样调查,以了解受访者视之为关系密切的亲友,是否与他们同属一个社群。结果显示,国人在密友圈子中不乏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但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分化似乎较难跨越。“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倾向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住私宅者则较少同组屋居民有密切交往。 傅海燕说:“对这个现象,我们是否关注?确实是的……至于是否感到很担忧,我想并不会。如果我们以全方位的角度看这份调查,你会发现,国人的社交网络是相当具有多样性的。” 她指出,国人拥有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朋友,这一点令人鼓舞。对于教育背景,如果以较宽广的角度看,人们从中学升上理工学院或大学,过程中是有机会接触多元背景的人。至于住私宅和住组屋者,来往较不密切,她指出,80%的新加坡人住组屋,大多数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包括居住不同地点和组屋类型的人。 对于国人较常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接触,傅海燕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 “从文社青部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想生硬地将这类小圈子拆开,而是要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而通过体育、文化艺术,以及志愿服务都是很好的途径。” 透过三策略推行系列措施 也是裕华区议员的傅海燕,每周参与自己区内一项跑步活动。她观察到,跑步小组有不同背景的本地公民、新移民和永久居民,有些成员不住裕华,而是因朋友或同事介绍而加入跑步行列。 “正是这类兴趣小组,让人们扩大社交圈子,同平时少接触的人成为朋友。这也显示,推广体育及艺术活动,鼓励人们投身志愿服务,能真正让人们的社交网络更加多元化……文社青部要扮演协调、推动的角色,提供这些交流的平台。” 文社青部去年透过三个策略推行一系列措施,即培养充满爱心的社会群体、建立具凝聚力的社会,以及建设充满自信心的国家。例如,为让不同背景的学生累积共同的经历,文社青部去年试行为期五天,以中三学生为对象的外展训练中心活动,共有6000名学生参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有机会合作,克服各项挑战,锻炼领导能力。到了2020年,所有中三学生都能参与五天外展训练营。 去年也有更多学生到博物馆或表演艺术中心展开学习之旅。文社青部接下来会扩大同文化艺术团体的合作,让更多学生有机会鉴赏艺术和了解本地文化遗产。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