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成新的反腐败话题

著名导演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刻画官员互相推诿的中国官场众生相,却被官方认可为正能量艺术作品。图为电影剧照(SHAW)
著名导演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刻画官员互相推诿的中国官场众生相,却被官方认可为正能量艺术作品。图为电影剧照(SHAW)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网讯)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在引领娱乐圈话题的同时,又受到官媒《人民日报》的关注,成了新的反腐败话题。

《人民日报》昨天发表对冯小刚的专访,称在反腐的背景下,《我不是潘金莲》当然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冯小刚执导、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11月18日在中国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不满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以及前夫称她为“潘金莲”,坚持向法院和政府为自己讨要公道的故事。

尽管李雪莲在法律上并不占理,但她执拗地从县里到市里,又从市里到北京向“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上访告状,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一批地方官丢了官帽,成为一名当地官员每年三月必须想方设法阻拦她到北京告状的“上访钉子户”。影片通过各级官员处置李雪莲上访的表现,入木三分地勾画出现实中的官场生态,以及官员不愿担当的无奈。

在官方强调政治意识的大背景下,这部处处讥讽官场作风的影片能够通过审查公映,实属难得。加上冯小刚和一众明星演员的名头,影片受到观众热捧,上映头三天票房就达到2.04亿元人民币(约4200万新元)。

在专访冯小刚时,《人民日报》记者坦言这部影片题材很敏感。冯小刚对此回应称,这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现在很多电影是在拍现实,但其实跟现实不发生关系,都是面儿上的东西。《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

冯小刚解释说,《我不是潘金莲》里讲了一个道理,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电影里这些官员里哪怕有一个认真对待李雪莲这事,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但每个人都想推诿,每个人都想怎么临时去把这事堵一下,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对我的乌纱帽有影响”。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

“我觉得很多领导干部看完这个电影后会有触动、有思考、有启示,担当对于一个干部的重要性,这是这个电影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冯小刚以“小女子金莲”的口气,在微博上发文,指责富豪王健林旗下的万达院线挤压该片场次,在娱乐圈引发一场冯小刚、王思聪(王健林之子)“互撕”口水战。

对这场口水战,许多网民认为是双方炒作,甚至牵涉私下对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11月20也发文,批评冯小刚、王思聪“互撕”。

官微说,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未成曲调先有对骂。一撕一扯,让竞争显像,让对赌现身,也折射出票房迷思。电影宣发早不是“桃李不言”,但永远是“味道说话”。“好导演的战场在摄影棚,不妨少些口炮,多些口碑。”

但在批完冯小刚后几天,人民日报又通过专访这位个性十足的导演,等于宣告“我不是潘金莲”是官方认可的正能量艺术作品,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说明官方认同官员不担当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