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委:新加坡应该拥抱共享经济吗?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共享脚踏车已经引起了很多争论,大家起初最关切的是它是否可盈利、如何管理等方面,现在我们应该更多拷问它押金的监管风险如何、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可无偿占用公共资源等。如果我们相信它是一种概念炒作,且弊大于利,就应该对其采取审慎态度。

当下,共享脚踏车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文化,好像一个城市没有就会被贴上“落伍”的标签。共享脚踏车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如共享脚踏车企业大事宣传的“共享经济”“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等。

然而,在共享经济这个概念被世界各个城市所接受之余,我们是否要思考:共享脚踏车所带来的正面社会效应,和城市管理风险相互抵消之后,是否还呈现正向的价值?共享脚踏车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吗?公共政策制定者如何审慎和理性看待共享经济这个概念?

就连公共交通如此发达的新加坡,自2016年以来,无车桩共享脚踏车服务就迅速地攻城略地。新华社7月份的报道也指出,已有1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

中国是无车桩共享脚踏车最早被热炒的国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万辆共享脚踏车出现在这座人口不足900万的城市。

2013年以来,为鼓励绿色出行和解决短途交通的问题,西安前后投入使用的脚踏车达到3万多辆。然而,在2016年5月首批500辆“小黄车”进入西安以来,这些公共脚踏车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享脚踏车弊大于利

2017年6月底至7月初从新加坡去西安,看到大街小巷、人行道、脚踏车道成千上万五颜六色的脚踏车,令人惊叹。我和妻子小心翼翼地走在西安最宽阔的行政中心街区,在步行道上,不断地被脚踏车铃声驱赶超越。我们不敢并排行走,不时回头张望,生怕被撞倒。

但路过商场门口的公交车站,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公共脚踏车凝固在那里。不禁感叹,即便是周末可以凭公交卡免费使用,它们依然没有客户光顾。

于是我仔细地想,共享脚踏车填补了什么空白,使得它可以这么快流行起来?如果是绿色出行的价值,我觉得不对。绿色出行依靠自己买一辆或步行,或者使用城市公共脚踏车完全可以实现。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吗?我觉得也不尽然。城市的公交车已经基本可以到各个住宅小区门口了,而且用公共脚踏车完全可以。反倒是农村以及郊区更需要这个帮助,然而共享脚踏车还是无一例外地扎堆市区最繁华的地段。

在中国,公共脚踏车大多是由国有公共交通公司出资提供的,一般在公交车站或地铁站有固定的停车场或停车桩,用户可以用公交乘车卡(如西安的长安通卡,北京的一卡通)租用,骑行到目的地时,必须到最近的脚踏车停车场还车,锁到停车桩上。共享脚踏车则由私营企业投入,最大的区别是共享脚踏车没有固定的停车桩。对于解决实际交通需求、绿色出行等,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此看来,共享脚踏车是不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呢?今年5月到7月,我有机会到北京、西安、杭州出差,亲自租用共享脚踏车体验之后,我似乎找到了共享脚踏车能够快速发展的答案。首先是便利,共享脚踏车可以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轻易地取走一辆车(如同新加坡的mobike、ofo),而且新用户短时间内基本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即便收费,也远低于我们租赁普通脚踏车的费用。免费加便利的优势,使得步行者轻易地成为骑行者。

其次是“共享”激发了一种“无偿占有”的满足感。用户方便且近乎无偿地打开一辆“无主”的脚踏车,可以随意“丢弃”在任何道路上或角落里,他的内心应该是轻松的,因为不用负任何责任,不像租赁那些“有主”的脚踏车,一定要还到某个地方。即使这辆车放到再偏僻的街巷道路上,即便它丢了也无关用户的事。

再者是好奇心理。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于街道上突然出现的这些“颜值”不错的新事物,肯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也有类似的好奇心,看到很多城市出现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引进?不引进是否就太落伍了?

最关键的因素,我相信是资本、企业家以及部分学者共同炒作概念的结果。就像8月1日《联合早报》转述德国媒体的评论,说共享脚踏车是“白痴经济”。商家进行的是资本游戏,在各地掀起热潮,“名为共享,实为租赁”,依靠押金和白痴资本不断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没有利益可图。

从新加坡的实际案例来看,我个人觉得实属“弊大于利”。首先,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完善,“最后一公里交通”这种需求,在公共交通系统设计之初已经完全纳入考量,共享脚踏车在这方面的效用几乎为零。其次,新加坡的道路交通体系,并未给脚踏车划定专用骑行道路。脚踏车需要跟小轿车、卡车及电动脚踏车统一使用车道,交通风险巨大。对于那些想骑脚踏车的朋友,通常都会去诸如东海岸公园的脚踏车专用区域。

第三,共享脚踏车出现之后,胡乱停放、随意破坏,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造成了极大安全问题。尤其新加坡的道路原本有限,加上四处乱放的脚踏车,不少被上锁或涂掉二维码,非常影响交通和市容。

无偿占用公共空间资源

不管是我走在西部、中部还是东部,草地上、树丛中、步行道上,甚至家门口,随处可见随意摆放的脚踏车。最重要的问题是:公共空间是否应该无偿给脚踏车租赁企业使用?是否可以任由这些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四处占道经营?如果可以,那基于同理是否也可以允许任何挂着共享标签的经营实体继续无偿占领公共空间?如共享旅馆、共享汽车、共享厨房、共享房屋等,只要把出租的东西贴上标签即可。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共享”?如果共享本质上是租赁,凡是搞租赁的都可以贴上共享标签。我想,真正的共享不应该以大规模的租赁脚踏车出现在街道和人行道上,应该是你家买了一辆,不用的时候可以借给我用一下,这才叫共享。如果共享脚踏车都成了共享经济,那所有的酒店就可以说:我们也是共享卧室!

共享脚踏车已经引起了很多争论,大家起初最关切的是它是否可盈利、如何管理等方面,现在我们应该更多拷问它押金的监管风险如何、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可无偿占用公共资源等。如果我们相信它是一种概念炒作,且弊大于利,就应该对其采取审慎态度。

尤其是目前,对于“共享经济”的炒作已经走向令人吃惊的错误方向,比如中国沈阳市出现的“共享宝马”。我相信,真正的“共享经济”应当基于清晰的产权和用户责任基础上的分享,目的在于节省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的经济成本,从而减少总体的资源浪费,而不应该成为第三方资本运作的角力场。

实际上,共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概念,无需炒作,但也不是所有的租赁企业都可以叫做“共享经济”。而对于新加坡,希望在“共享经济”这个议题方面,要谨防“租赁”变为“共享”的误区。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博士候选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