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岛国往事80年 三美光缶窑曾烧制 李光耀沐浴大水缸

字体大小:

蔡家兄妹并不知道建国总理李光耀家用的是他们家烧制的大水缸,一见到特展的照片时,马上认出那乳黄色水缸是三美光的陶缸,且是出自他们舅舅陆位坤之手。

本地早年有不少用柴火烧制陶瓷器的龙窑,这门源自中国的古老手艺最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据业者回忆,在近百年的烧窑史上,新加坡曾经有过16条龙窑,当中两条在德光岛。但今天除了惹兰巴哈的陶光和源发外,其他龙窑都走入历史。

本报星期六走访过去在后港经营“三美光缶窑”的蔡树钦、蔡叶甜和蔡树金兄妹时,意外地发现建国总理李光耀当年用来储水沐浴的两个大水缸之一,极可能是三美光龙窑所烧制的,陶工还是蔡家兄妹的已故舅舅陆位坤。三美光所制作的大水缸上的乳黄色釉,过去被称为海南缸。兄妹们不清楚名称之由来,但三美光生产大缸时,龙窑是设在名为“椰园”的海南村。

李光耀家中另一个黑色大水缸,则相信产自德光岛的龙窑。陶艺家蔡树金(60岁)告诉本报,德光岛的窑靠海,泥土盐分含量高,用来制釉后烧出来的大缸颜色偏黑。

这两个大水缸曾在李光耀逝世后不久,于2015年9月在国家博物馆所举行的《共创家国》特展中展出。特展的展品包括55件原本摆放在李光耀欧思礼路故居的家具、书画、书籍和摆设品,而他用来储水洗澡的大水缸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李光耀1963年曾亲临缶窑

蔡家兄妹并不知道李光耀家用的是他们家烧制的大水缸,可是一见到特展的水缸照片时,马上认出那乳黄色水缸是三美光的陶缸,而且是出自舅舅之手。

本报还从一张黑白老照片中,知道李光耀1963年1月19日到惹兰加由区下乡访问时,曾参观“三美光缶窑”。照片中的李光耀,正在观看陶工制作大水缸。蔡家兄妹认出照片中的陶工正是他们的舅舅陆位坤。他们的父亲蔡应绍就站在李光耀身旁。三美光的大水缸何时入驻李家还有待考证。

蔡家三兄妹最近把三本老相簿借给国家文物局数码化。国家文物局政策与社区助理局长陈子宇说,文物局对三美光的历史,龙窑的记忆,还有蔡家老照片感兴趣,因为这些能填补龙窑在新加坡历史所留下的空白。

“三美光缶窑”已故创办人蔡应绍是在1936年带着一身精湛造窑制陶手艺,从潮安枫溪来到新加坡。蔡叶甜(62岁)说,父亲南来后,最早在陶兴缶窑包工,以件算工酬,两年后自己创业开缶窑。

她说,父亲1938年所建的龙窑,原址是个蒙古包,即圆型窑。蒙古包窑建于1920年。从蔡家所保存的一个水碗,可推断蒙古包属于合成发瓷器厂。水碗底部印着“Made in Singapore 1935”。蔡应绍生前曾告诉儿女,他买下蒙古包时,合成发的老板还留着辫子。

蔡应绍所造的龙窑是沿着斜坡而建,长50米(150尺),内有30个“目”(放置陶器的窑室),样子像条龙。龙窑前后运作将近60年。鼎盛时期,龙窑一次可烧制2500件大小不一的陶瓷器。

蔡树钦(65岁)说,龙窑在不同时期会随市场需求烧制不同器皿。三美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生产大型水缸,即海南缸闻名,很多水缸被卖到印度尼西亚各个岛屿,作为家庭储水之用。到了70年代,三美光开始烧制花盆、酱油缸,豆芽缸等。迈入80年代,它所烧制的花盆和瓷器还运到荷兰等国销售。

日据时期藏身龙窑内

蔡家兄妹说,日据时期,无论是为了躲炸弹或日军的搜索,父亲都会躲进龙窑的腹内。他后来被迫为日本军制作药罐以换取白米,但是日军一投降,他便把日军定做的药罐全部砸碎。原来蔡应绍的岳父有一次到榜鹅拾榴梿,刚巧遇到一批逃犯遭日军追杀,结果无辜地命丧日军刀下。

烧陶的窑被潮州人称为“缶窑”。“三美光缶窑”因远近闻名而衍伸出一条道路、一所中学和一间联络所。惹兰缶窑(Jalan Hwi Yoh)至今还在。建于1968年的实才中学(Hwi Yoh Sec Sch)与另一所学校合并后成为今天的培才中学,蔡叶甜便是实才中学的毕业生。缶窑民众联络所(Hwi Yoh Community Centre)建于1960年代初,蔡应绍在该联络所服务多年,当过联络所管委会主席。

根据蔡应绍生前所留下的口述历史,1950年代时,龙窑一个月会烧窑四到五次,到了1960年代,烧窑次数大概是一个月三到四次。1980年代时,随着人们对陶瓷器需求减少,烧窑的次数也减到一个月两三次。据蔡树钦回忆,龙窑在1990年代,每个月还在生产大约5000个有上釉或不上釉的花盆。

三美光的龙窑是在1994年11月28日因土地被征用被迫停产,但是蔡家没有就此放弃烧陶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在第二年搬到惹兰克鲁路的一间店屋,贩卖各种和陶艺有关的原料和工具,取名“三美光陶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