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智”分垃圾

华与华公司董事长陈捷华(左)鼓励子女陈伟明(中)和陈恬芬带领公司向海外发展。(何炳耀摄)
华与华公司董事长陈捷华(左)鼓励子女陈伟明(中)和陈恬芬带领公司向海外发展。(何炳耀摄)

字体大小:

“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如果没有采用科技,20年后就会有很多行业被淘汰。你要跟着时代走。如果维持原始做法,公司永远无法壮大,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掉。”

声音洪亮、开朗健谈的华与华(Wah & Hua)公司董事长陈捷华(63岁),一语道破了本地传统行业的窘境。

他从事废料处理业长达39年,见证新加坡的变迁和废料处理业的发展。在他看来,传统回收纸皮行业不仅要自动化,还须利用数码科技才能维持竞争力。

公司正在大士建造一座集分类垃圾、处理再循环材料、包装材料出口和焚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工厂。公司还会大胆采用人工智能机械手臂,负责分类垃圾的工作,这在本地是首例。

“虽然我们是第一个做这种尝试的公司,但我不怕,因为我有信心。凭着我的经验,我认为这是行得通的。你必须了解业界情况和前景,就能按自己的步伐向前。”

他目前已退居幕后,采用数码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工作,就落在公司的第二代掌舵人身上。

陈捷华的长女陈恬芬(39岁)在17年前加入公司,不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开车送货,每个岗位都做过。现在已是华与华公司总经理的她,有了一名得力助手,那就是担任助理总经理的弟弟陈伟明(36岁)。

陈伟明自大学毕业后便加入公司,同样从最低做起,每个职务都担任过。他与姐姐一样,在大学修读会计系。

记者日前到公司设在克兰芝弯的废料处理厂采访,并请两姐弟同父亲一起在垃圾堆叠如山的厂内拍照。不论是坐在污秽的纸皮堆上,或是靠着满是尘土的叉车拍照,盛装打扮的陈恬芬和陈伟明都显得从容自在。

将用人工智能机分类垃圾

感情深厚的两人于两年前为了要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萌起利用人工智能分类垃圾的想法。

陈恬芬说:“分类垃圾的员工都是外籍劳工,而劳工税持续上涨,我们觉得不能这样下去。既然政府正在推广数码科技,我们就朝这个方向探索。

“我们找科技公司谈才发现没有人把人工智能用在这方面,我觉得如果研发成功,将能用于更多不同的用途。”

垃圾再循环前须妥善分类,目前人们在丢弃垃圾时已做过第一轮的初步分类。垃圾送到废料处理厂后会放在一条输送带上,让工人逐一挑出不适合再循环的塑料产品和纸张,然后销毁。

构想中的人工智能分类机将由输送带、机械手臂和扫描机组成。扫描机对输送带上的垃圾进行扫描分析及辨认,下令机械手臂分类垃圾。有了这台设备,陈恬芬预计,能把负责分类的12名员工减少至两名。

华与华将同一家本地科技合作研发人工智能分类机,预计会在近期明年第二季开始试用。试用结束后,就会把分类机移到大士厂房。

建焚化炉可为厂房供电

大士厂房与其他废料处理厂不同之处,除了有人工智能分类机之外,还有一个能把热能转化成电力的焚化炉,为厂房供电。

该厂房占地约10万平方英尺,楼高约七层,预计会在两年后落成。

陈伟明说:“一些垃圾是不适合再循环的,就得烧掉处理,而把垃圾运到政府焚化厂是一项成本,焚化费是另一项成本。如果在自己的厂房内焚烧,就能省下这些开销。热能转化成的电力能为厂房供电,就能大大降低营运成本。”

减少车辆运输就能减少碳足迹,对环保有利,因此这类一站式废料处理厂相信也能吸引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

大士厂房只是公司业务发展计划的第一步,公司计划,在经营一段时间并累积一定的经验之后,把这个经营模式搬到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正式走向国外。

陈恬芬说:“再循环塑料是我们的强项,而印尼对塑料的需求很高。我在当地设厂并把处理好的塑料卖给印尼厂商,也都无法应付需求……另外,我们的专长包括收集垃圾和再循环垃圾,还提供焚化服务,能在海外提供一条龙服务。”

华与华是本地首家采用人工智能分类机和设立一站式废料处理厂的公司,公司还计划到海外设厂,这些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虽然公司没有透露总投资额,但费用肯定不少。在许多传统业者担心投资失败或对科技敬而远之的当下,陈捷华非但不认为这些投资的风险太大,反而认为这是扩充业务的必经之路。

“做生意要勇敢尝试,若认准博得过,就去博。我鼓励孩子们到海外设厂,不鼓励保守的运作方式。如果新加坡生意要发展就必须出国。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程度,一定要走出国门。”

他说,数十年来他见过不少中小企业在海外发展时栽过跟斗,除了应对当地业者的强烈竞争,还要确保公司遵循当地政府条例。尽管如此,他毫无畏惧。

“只要有人就有垃圾,我们废料处理这个行业是能站稳脚的,不会被淘汰掉的。我们带着最新科技到海外国家是帮助在这方面变得更发达,这些国家也能自己处理废料,再也不会只是出口纸皮和塑料。”

(五之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