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业务迎战新经济

字体大小:

明眼看名商

整合,基本上是把分散的资源和各不相同的方法进行有序的调度、组合、配置,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整合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许多现代商业高手就是运用这种整合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面对新经济的巨浪,王汜雄和沈悦乐不断通过整合乘风破浪。

力达工业 走向区域另创新天地

在1995年上市、2013年除牌的力达工业(Armstrong Industrial)挥军走向区域,创办人王汜雄(王炳根)在商场越战越勇,第二代接班人也积极备战,加速业务整合,另创新天地。

成立于1974年,力达工业已成为亚洲顶尖的橡胶泡棉和橡胶零部件制造商之一,核心业务是采用精密模切泡棉(foam die-cut)及橡胶模塑组件(moulded components)、真空成型及热压等技术,生产用于各种产业的泡棉及橡胶组件,为汽车和电子业等提供减噪、防震和加强驾驶平稳性(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简称NVH)方案。

力达总部位于新加坡,公司在亚洲七个国家/地区开设有17家工厂,旗下约有3800名雇员,一年营业额估计达2亿5000万元。其中单是在中国的50家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产品和服务,力达已是排名首30名。通过在共同设计和共同研发项目中与重要客户密切合作,成为了首家在中国生产软风管、EPP座椅底座,以及保险杠减震器的制造商。

此外,力达在长达30年里始终是数据存储(硬盘驱动器)行业的关键供应商和市场领导者。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防冲击零件制造商,力达每年除了可生产超过3亿8000万件零件,也能生产尺寸为1毫米的微型橡胶件。

出身甘榜鱼贩之家

王汜雄出身甘榜鱼贩之家,父亲是在裕廊10英里巴刹卖鱼。初中没念完,他就到军港当店员,向过境的水手推销手表和唱片,月入五六十块钱。高头大马的山东籍店主经常外出,店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就由王汜雄一手打理,他也乐得学习经商之道。

王汜雄接触到橡胶泡棉业是1965年在姐夫的加工店当了两年的助手,开始掌握了橡胶泡棉买卖的窍门,然后就以2000元的小资本,把裕廊住家当作坊,雇用了三几名员工,做起橡胶泡棉的切割加工小生意。

几年后,生意量直线上升,王汜雄在马西岭租间2000平方英尺的小厂房,1974年公司正式注册为“力达工业”,一家日后雄视亚洲橡胶泡棉和橡胶零部件制造业的跨国企业由此起跑。

力达工业草创时期的发展可说是两三年一台阶,业务逐阶增长。1978年,王汜雄筹足了10多万元买下班丹路的楼面3000平方英尺的两层厂房,两年后以接近一倍的价钱卖掉,另以70万元在附近购置了一万多平方英尺的较大厂房,两年后再以好价脱手,厂房也越搬越大。

1996年,力达工业在新加坡主板挂牌之年,集团在武吉巴督的新总部也告落成,五层楼的大厦,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英尺,总共将耗资1800万元兴建,设备方面另计500万元。

力达工业基本上是家供应商、加工商,生产紧密配合客户的个别需要,客户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就近生产和加工,因此王汜雄需要不断进行有序的调度、组合和配置。

转型医疗保健类高端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准确、精确医疗设备的需求的提高和演变,力达集团近年来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方法和解决方案。公司的洁净室设施和研发平台已能与保健、医疗行业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并改善消费者所期望的医疗保健基础设施。王汜雄希望三五年后,制作医疗保健之类的高端产品将会是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

今年70岁的王汜雄多年前开始积极培养学有所成的接班人,长女王杍翎是商业经济系的高材生,曾在Arthur Andersen商业咨询公司工作近九年,2010年加入家族企业,负责集团的企业策划、创新及品牌管理等事务。

王汜雄的两名儿子友俊、川鸣早年都在华中念书,皆是合格工程师。王友俊曾在英国帝国学院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目前主管集团的工程与创新业务。

进军海外 设17个生产基地

由于大客户外迁,力达工业在1987年跟随客户在吉隆坡开设第一个海外工厂,另一个则设在槟城。两年前,在员工难求、营业成本高涨下,王汜雄决定把新加坡的生产大本营迁移到一水之隔的新山。随着工厂的外迁,力达工业集团在海外17个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工厂计有九家,分布在各地的工业重镇。

力达集团于1996年在中国无锡建造第一个工厂,投资额约150万美元。王汜雄回忆说:“这是个心力交瘁的决定,我念书不多,华文华语又是不三不四,即使是自己的方言福建话也少讲,对中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是中国的体制、法规或是企业文化,不过我知道我生意要做大只有勇敢跨出去,身为上市公司的主席,也必须设法开源,为股东创造财富,于是在百思之下,我做了事业的一大投资决定,庆幸的是这项决定是正确的,而且也看到努力已经开花结果了。”

次年,王汜雄再接再厉在中国的第一大汽车制造业城市长春设厂,目前雇有275名员工,是集团在中国员工最多的分厂。

力达集团的最新工厂设在菲律宾马尼拉郊区。王汜雄说:“集团必须紧跟着客户走,好在我们的优势是拥有技术和高度灵活,设新厂的启动资金并不大,机械一搬进工厂,技工报到进驻,就可以投产,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工厂能遍布各地。”

志同集团 两代人协力跨上新台阶

志同集团总掌舵沈悦乐的三个孩子早年在华侨中学、华中初级学院受教育,今年38岁的沈家老大沈国辉、36岁的老二沈国耀都考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业工程、电子工程的荣誉学位,女儿沈惠珊则是一名执业律师,几年前也在老爸的游说下,加入志同控股,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出谋献计。

百年大业后继有人的沈悦乐说:“我的三个孩子学有所长,先后进入公司,‘志同’道合、齐心协力带领公司跨上另一个发展台阶,这对只有4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的存亡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沈国辉主要负责集团的医药科技(Medtech)及科技创新,沈国耀主管集团的工程及制造业务,而沈惠珊则负责集团的企业、法律事务,以及研发产品的商业化。

72岁的沈悦乐仍是集团的总掌舵。他说:“我的脚步虽然开始放慢了,可是一辈子都在商场冲锋陷阵,一下子要抽身而退谈何容易啊?我现在每天仍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集团的发展方向、市场策略方面还是由我负责拟定。”

聘一二十位博士 搞新经济产品研发

为加速朝向“新经济”发展,志同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的开支十分可观,有了资金就必须建立研发团队。求贤若渴的志同集团就高薪聘请有一二十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专才,而这些专才基本上就由沈悦乐亲自“指导”,让在“象牙塔”里的专才能更深入了解市场的趋势,研发出来的产品更易商业化,紧密配合市场的需求。

三年前,沈悦乐受委为标新局董事,并且是津贴申诉咨询小组和成长企业小组的主席。他认为,对科技起步公司来说,草创时期的资金和协助的确十分重要,而在商言商的银行多不愿冒险,几年前志同集团旗下的Zicom MedTacc,就从标新局的“特定行业加速器计划”(简称SSA)取得了3000万元的融资,才得以按部就班整合公司,往无限潜能的可持续性、高素质增长的新经济业务发展,这是集团的突破,也可说是“重生”。

新经济产品的研发都是费时费力,以志同集团成功研发的biobot为例,这个前列腺细胞活检机(biopsy)的研发就前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每台biobot的售价是20万美元(约26万7000新元),一年可卖出20台,海外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日本。

沈悦乐满怀信心地说:“biobot只是我们的较为人知的医疗科技产品,集团的其他和医疗有关的新产品则涉及眼科、肝肠胃科,以及组织病理。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除了为集团赚取利润外,也能不断造福人群,我们会设法加强这类‘双赢’的业务。”

在2008年荣获安永企业家奖(Ernst& Young Entrepreneur of The Year)的沈悦乐,也计划让集团的一家科技公司在新加坡股市挂牌,让更多人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出身寒门 苦学成才

和许许多多创业先驱类似,沈悦乐出身贫困之家、苦学成“(专)家”。

1962年,在圣约瑟书院修完中学课程后,沈悦乐在国际会计公司 Cooper & Lybrand当审计书记,起薪为180元。他利用五年的工余时间,修读会计课程,21岁考获澳洲CPA资格。有了一纸专业文凭,他转至Price Waterhouse时,月薪立即从1500元起跳,然后又在法国工业煤气公司以及本地一家贸易公司,前后工作六年。

1978年,沈悦乐以1万元的资金联合三名退休的工程师成立了志同控股,在岸外与海事业的蓬勃增长和建筑业复苏的带动下,集团业务欣欣向荣。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集团首次面对较大冲击,生意因此低迷了好几年。

幸好,志同控股所参与的业务领域广泛,借助它在液压科技(hydraulic technology)和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实力,志同控股所涉及的业务除了刚创业时的岸外与海事器材供应、交易与制造外,后来也把业务扩展到为集成电路晶片(IC chip)制造封装模制作器(encapsulation moulding press),为建筑业制造混凝土搅拌车,为农业制造液压系统等等。

由于拥有广泛的业务,公司更有伸缩性,能够作出较有效的调整,应付亚洲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挑战。

自2003年起,随着岸外与海事业的蓬勃增长以及建筑业的复苏,带动了公司的复苏,目前岸外与海事业务占了公司总营收的50%,而建筑业仍是公司业务的重要一部分。

业务从谷底回弹后,志同控股继续采取往其他领域扩展的策略。其中,公司短短一年里就另外收购两项新业务,分别为建筑业基础器材的售卖和租赁,以及参与精密工程和自动化的业务,如此一来,公司能够把在建筑业的营收基础扩散得更广,进而参与生物医药业和半导体工业的迅速发展。

2006年,志同控股的澳洲的子公司上市,所筹集的款项主要是资助公司拓展中国的业务。目前,志同集团雇有超过700名员工,2016财年的营业额计1亿1570万元,由于建筑机械、精密工程业务的萎缩,集团蒙受210万元的净亏损。

201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经济巨浪,沈悦乐决定整装重新出发。他说:“经商三四十年,经验、资金和人脉我全有了,如果不迎风而立、迎头赶上,最后只有随风而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敢敢往前再冲,我的三名孩子会是我的强有力的后援。今日,我看到了决心和努力总算开花结果,而由第二代管理层、技术人员负责研发出来的大多数科技已进入成熟期,可以进一步商业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