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第一届早报文学节 扎根今日 播种文学种子

字体大小:

今年适逢《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早报秉持推广文化艺术的使命,举办“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力邀两岸三地及新马华文作家学者,聚首狮城,分享他们的文学生命故事,探讨文化议题,与读者见面、交流。

参与作家有:中国大陆作家格非、迟子建、翻译家林少华;香港学者朱耀伟;台湾学者须文蔚;马来西亚作家曾翎龙、梁靖芬、牛油小生、林韦地;以及新加坡作家英培安、谢清、孙爱玲、陈志锐、黄凯德、周德成、叶孝忠与李国梁。

首届早报文学节以“时代速度 文字温度”为主题,邀你我回归细嚼慢品的内在世界,感受文字温度。

1983年1月13日至19日,新加坡《星洲日报》联合人民协会与两大文艺团体举办首届国际华文文艺营。

在那特殊的冷战时代背景,17位中港台美日韩及东南亚作家参与文艺营,突破了两岸三地意识形态藩篱,成为世界华文世界之盛事。

两个月后《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合并成为《联合早报》,自此星洲的文艺营与商报的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二合一,隔年举办,一直到1993年结束使命。

1983至1993年期间,国际知名作家如艾青、萧军、萧乾、聂华苓、姚雪垠、莫言、三毛、洛夫、郑愁予、余光中、陈映真、李欧梵、蒋勋、也斯、张大春等都曾是文艺营座上嘉宾,他们的风采,本地读者的热情响应,写不尽的文学佳话。

金狮奖也为本地华文文坛培养了许多创作人才,希尼尔、张曦娜、孙爱玲、谢裕民、潘正镭、蔡深江等都曾在比赛中获奖。

参与到国际华文文学中

20180427_lifestyle_culture2_Medium.jpg
李慧玲希望早报文学节能长久举办下去,成为播种人。(档案照)

对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来说,当年的国际文艺营是无法复制的,因此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并不是为了恢复当年的情景,而是扎根于今时今日的新加坡,有意识地扮演播种人的角色。

李慧玲说,国际华文文艺营当年促成两岸三地作家历史性碰面,20多年后的今天,两岸的局势不同了,作家有很多交流的平台,新加坡的华文文学读者群众基础也不同了,现在的读者往往只专注于个人欣赏的作家,现在办书展也需要加入很多书本之外的包装和周边活动。当性质改变,现在举办早报文学节,则应该有意识地让新加坡华文文学参与到国际华文文学的世界。

李慧玲说:“实际上我对当年国际文艺营的印象,可以感觉到很强的中国中心视角。当中国崛起,中国为中心的观念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些所谓‘海外华文文学’或‘边陲文学’,无论是新加坡或马来西亚,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华文报百余年历史,总有以商养文的传统,不过在务实的新加坡,这个观念似乎比较淡薄,文艺活动要找到赞助商并不容易。文化与文学活动往往被视为冷门、没有需求,但李慧玲认为,反过来想,其实可能是供应不足的缘故。

这次早报文学节得到世界华人文化交流会(世华文化会)的协办、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支持,以及富丽敦酒店作为指定住宿,李慧玲表示感谢,认为新加坡社会需要更多这样有远见和关怀的机构。

李慧玲更希望早报文学节能长久办下去。

文学有宝贵的社会价值

20180427_lifestyle_culture3_Medium.jpg
吴新迪认为早报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 不谋而合。(档案照)

宋代文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阅读自古便是个人自省、开拓心智的不二法则,文学有其无法言诠的力量与价值,对今时今日对未来的你我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

《联合早报》兼《联合晚报》总编辑吴新迪受访时说:“文学除了有其艺术价值之外,它更有宝贵的社会价值。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承载和展现了时代的精神文明风貌和价值观念。它通过文字的力量,呼唤人们去关注社会的一些趋势和现象,去思考社会的一些重大议题,并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现行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使然,本地华文华语水平普遍低落,在这样的环境里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早报文学节,或可亡羊补牢。

吴新迪认为,新加坡的华文文学肩负起传承语文和文化的使命。文学的这些价值和使命,恰恰与联合早报的价值和使命不谋而合,因此多年来,联合早报都坚持拨出宝贵版位如《文艺城》《名采》《四方八面》《取火》与《缤纷》,支持本地华文文学。因此在联合早报庆祝95周年报庆时,也以文学节作为一个重点庆祝活动。

让受众重新感受文字

20180427_lifestyle_culture4_Medium.jpg
游俊豪坚信文学节能够做到“保鲜与保温”。(唐家鸿摄)

第一届早报文学节由联合早报主办,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联办。

南大中文系自2005年发展为全面的中文系后为本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华文人才。南大中文系也积极培养写作人才,设有创意写作副修课程,并与国家艺术理事会联合推行“NTU-NAC华文创作项目”,其中华文驻校作家计划每个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驻校,传授写作技巧分享创作经验。目前到访的驻校作家有苏童、苏伟贞、东西、韩丽珠、李永平、英培安、谢裕民、张曦娜、孙爱玲等。

系主任游俊豪受访时说,南大中文系向来注重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也注重文学创作,10年来培养了不少年轻写作者。

他认为文学应是一个文化产业概念,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中文系,到报社媒体、出版社与作家团体。中文系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文化产业的各环节保持联系,探讨如何推动文学的保鲜。

游俊豪认为早报文学节的立意积极,他说:“文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迅速变幻、复杂的世界。”

他坚信,在这个文学阅读被边缘化的时代,文学节的出现能够做到“保温与保鲜”的工作,通过优秀作家的演讲和交流,让受众重新感受文字、词语,重新感觉世界。

“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精心策划的活动,会听到作家一些话而感动,而有所启发。”

成为本地亮丽的文化品牌

20180427_lifestyle_culture5_Medium.jpg
傅春安肯定文学节的意义并给予大力支持。(档案照)

世华文化会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积极主办文化活动,计有“拥抱夕阳”老歌欣赏会及“三陪进社区”。前者以歌会友,后者与华文媒体集团合作,一次过“陪你看报纸、陪你喝咖啡、陪你听老歌”。

秉持发扬华人文化的宗旨,世华文化会今次大力支持早报文学节。

世华文化会创办人、本地企业家傅春安相信文学节有助于培养更多文学幼苗,提升国人欣赏品鉴文学的能力,最终将为这块土地留下更多文学作品。文学节值得推广,他期望早报文学节能办成常规性活动,成为本地一块亮丽的文化品牌,世华文化会也将继续支持。

年过八旬,傅春安卸下傅长春储运集团总裁职务,退居二线,让第二代接棒。半退休的他现在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他喜爱的文艺活动。成立世华文化会是他实践企业社会义务的方式,配合经贸推广文化活动,为文化团体牵线,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文化团体。

“我常说,一个社会要优雅、和谐、包容,就要有艺术文化的支撑。”

他坚信,只要工商界与文化艺术团体携手努力,便能创造更优雅的社会。

世华文化会接下来将有系统地支持本地文学、绘画、戏剧、戏曲、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

文学节活动亮点

第一届早报文学节期间(5月26日至31日),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成为文学场域,读者可前往中心的大小活动空间聆听作家演讲,与作家交流。

开幕礼将于5月27日(星期日)下午2时,在中心九楼表演厅举行,教育部长王乙康将担任开幕嘉宾。早报文艺城最新文选,希尼尔主编的《2017年文字现象》也将同步推介。

仪式后,主题演讲嘉宾格非将以“文学与时间”为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史中的时间体验”、“现代性与时间焦虑”以及“什么是我们的未来”等课题。

为期六天的文学节,讲题丰富多元,翻译家林少华分享他多年翻译村上春树的感想,迟子建分享文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朱耀伟分析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兴衰,曾翎龙与梁靖芬畅谈马华文学多面手的心路历程,本地作家英培安、谢清与孙爱玲则将带领读者回顾新加坡华文文学风起云涌的时代,本地中生代作家陈志锐、黄凯德与周德成也将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

20180427_lifestyle_culture6_Medium.jpg
胡文雁表示,有读者作为后盾,文学节才有继续 办下去的动力。(档案照)

文学节也与新加坡书展合作,精心策划了文学漫步活动,旅游作家叶孝忠与文史工作者李国梁将引领读者缓步感受本地人文历史空间。

此外,文学节也与教育部语特文艺营合作,让文艺活动走入校园。5月31日,马来西亚写作者牛油小生与本地诗人周德成将为语特学子策划创意工作坊,以报纸为原材料,攫字磨句。

早报文学节工委会由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担任主席,工委包括南大中文系主任游俊豪、南大中文系华文创作项目经理黄诗伦、南大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本地诗人周德成,以及早报副刊高级执行级编辑(文艺城主编)谢裕民、高级执行级记者张曦娜与执行级记者陈宇昕。

胡文雁说,从初步构想到具体落实,工委会清楚知道在波云诡谲的媒体形势下,早报95周年报庆以文学为理想,坚持举办文学节的意义。在网络化时代,文学如何回应泛娱乐现象,这方面的讨论,本身也非常有意思。她表示,这是第一届早报文学节,筹办过程难免有力所不逮,不尽完善的遗憾,感谢所有联办、协办和合作单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能积极响应,共赴这场文学的盛会。胡文雁说:“只有被读者阅读的文学,才有思想锋芒;有读者作为后盾,文学节也才有继续办下去的动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