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筠:从黄靖伦被“酸”谈起

黄靖伦。(档案照)
黄靖伦。(档案照)

字体大小:

本地艺人黄靖伦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透露,在事业低潮时不被狮城媒体支持,最让他难过的是回乡发展,被本地媒体酸“过气”,他愤怒地对台湾媒体说:“我红的时候把我当成宝,我落魄的时候把我当根草!”

黄靖伦后来接受本地媒体访问,虽澄清并不希望因台湾媒体的这篇报道一竹竿打翻整船人,但看在本地娱乐记者的眼中,黄靖伦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未经深思的言论,早已一竹竿打翻整船人,对当初那些真诚帮助过他的本地记者,情何以堪啊!

黄靖伦歌手出身,后来也当演员与主持节目,他到台湾发展已9年。热爱电影的他暂未演出电影,因此在采访线上,我们还没有交集。但从他的被本地媒体“酸”的争议性言论,我倒想为本地的音乐线记者说句话:“你们辛苦了!”

本地媒体被歌手“冷落”

怎么说?因为他们常常被走红海外的本地歌手们“冷落”。本地影歌视的艺人,较能成功打到海外市场的,还是歌手,但一些走红海外的歌手,对本地媒体如何,他们自己最清楚。宣传专辑时,就会找你,不宣传的时候,不见影子。

偶尔(读好,是偶尔)记者的一篇报道刚好需要采访某个歌手的意见,如果联络他或她时,刚好不是正逢发专辑,或是有活动要宣传时,记者通常就得吃一大碗闭门羹。此外,这些国际级歌手平时有消息要发时,总是保留给海外媒体,本地媒体往往只有“转载”或“跟进”的无奈。

歌手与媒体的关系唇齿相依,同时也存在矛盾,歌手希望作品推出时,铺天盖地获得最大宣传,另一边厢,却又希望非宣传期时保持神秘,耳根清净。但这些歌手忘了他们从事的娱乐业,哪有什么朝九晚五的?至于老是把消息发给外国媒体的“大小眼”作风,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

其实,本地媒体的要求不多,在把重要消息发给海外媒体时,若能“同步”发给本地,记者就会很感激的,毕竟这些歌手很多时间在海外打拼,当海外媒体爆出相关新闻时,本地媒体拼命打长途电话,很多时候是找不到人。

与媒体关系陷入空前低潮

娱乐圈本来就是一个世故,重视“人和”的行业,在社交平台还不蓬勃的年代,不管是互惠互利或是真心相待,艺人与娱乐记者的关系比较恩爱,如胶似漆。如今天社交媒体蓬勃,时移世易,艺人很多时候选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消息,小至生活点滴,大至公布结婚喜讯,艺人与媒体的关系陷入空前低潮。

其实在人人都是记者都是评论家的网络时代,不少人质疑还需要娱乐记者,或者政治、社会评论家吗?答案是肯定,因为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就是下笔前,都要求证事实,不像网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