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案的真相之外

波洛破案中运用的细密严谨的层层推理,对侦探片爱好者来说具有无比魅力。(剧照/互联网)
波洛破案中运用的细密严谨的层层推理,对侦探片爱好者来说具有无比魅力。(剧照/互联网)

字体大小:

原本引人入胜的离奇情节,经过多次翻拍后早已众所周知,玩不出什么花样;肯尼思布朗的重拍更像是一场自杀行动。

以“莎翁专家”著称的他能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杀手锏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对电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脑特效无所不能的今天,翻拍这部推理侦破的超级经典,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故事发生在狭小密闭的空间——火车上,缺乏不同场景爆破打斗的激烈场面,电脑特效基本派不上用场;原本引人入胜的离奇情节,经过多次翻拍后早已众所周知,玩不出什么花样;现代观众普遍缺乏耐性,对喋喋不休的冗长对白耐受力极低。如此看来,Kenneth Branagh(肯尼思布朗)的重拍更像是一场自杀行动。以“莎翁专家”著称的肯尼思布朗能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杀手锏吗?

电影开场安排大侦探波洛(Kenneth Branagh饰)牛刀小试,轻松侦破了耶路撒冷的一桩离奇窃案。其目的是为了凸显波洛缜密深沉的推理能力以及近乎病态力求完美的偏执,而这两个特点将对接下去的剧情发展发挥显著影响。

波洛因意外的工作邀约,赶在最后一分钟搭上了隆冬季节意外满员的东方快车,运行中的火车由于恶劣天气意外出轨,大家惊魂落定后却又发现有人意外被杀。一连串看似毫不相关的意外,在心思缜密的大侦探眼里却有了丝丝缕缕的牵连。

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改编

如果不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那么波洛破案中运用的细密严谨的层层推理,对侦探片爱好者来说具有无比魅力。可惜不少观众对此已是耳熟能详。于是肯尼思布朗顺水推舟,将大家熟悉的侦讯推理过程快速带过,而将高潮设置在案情大白的最后环节:

冬日残阳的映照下,皑皑白雪投射出无情的冷光。波洛背向落日,一个人面对着一字排开坐在涵洞阴影中的所有凶手。波洛孤单而无畏,因他象征着光明与正义;而与他相距而坐的凶手们却并非绝对的阴暗与邪恶。

肯尼思布朗在此处恰到好处地停顿了一下,让偏执于维护世界完美平衡的波洛好好思考,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思考,不动声色地将一部经典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将观众带入体验式参与。

除了情节设置的改造,影片的用镜手法也娴熟多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发现死者的一幕,镜头从天花板向下切入,避免了狭小车厢塞入多人造成的视线阻滞,清晰流畅地交代出案发现场的完整情况。而利用餐车不同镜面投射出同一人物的多个映像,也暗示着人物谎言之下隐藏着其他身份。肯尼思布朗果然有“杀手锏”!

举重若轻的伏笔埋设

肯尼思布朗是所谓的“戏剧咖”,舞台表演与执导的经验丰富,特别擅长莎士比亚作品。但他1996年自导自演的《哈姆雷特》给不少人留下“沉闷”的印象,而20年后他已绝非吴下阿蒙。这次对经典的改编,无论影片的色彩构图还是节奏氛围都很完美。而更能体现其导演功力的当属精心的伏笔埋设,以及抖开包袱时的举重若轻。

比如电影开头,波洛在公布案情现场将手杖认真地插入“哭墙”缝隙,而其用意在案犯逃跑时才揭示出来,展示了波洛对预判情势的精确性;再如片尾波洛将手枪递给凶手们,看似将命运交予他人,其实却是在试探凶手们是否真的穷凶极恶。这些伏笔的展开并没有特别强调,如果不用心思考甚至无法了解其深意,但这不正是导演功力炉火纯青的表现吗!

真相已然大白,可是真相之外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