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主办二战电影节 《海外征魂》 现存最早本地电影之一

战后由华南女导演尹海灵在本地拍摄的《海外征魂》,内容反映当时的一些华侨青年,必须在留守南洋或回中国抗日之间做抉择。经过修复的电影下周四晚在国家博物馆免费放映。(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
战后由华南女导演尹海灵在本地拍摄的《海外征魂》,内容反映当时的一些华侨青年,必须在留守南洋或回中国抗日之间做抉择。经过修复的电影下周四晚在国家博物馆免费放映。(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

字体大小:

日军在1945年撤离后,新加坡曾拍摄了六部以战争岁月为题材的华语片,可惜这些影片的拷贝后来不知所终。值得庆幸的是,当中由女导演尹海灵所拍摄的《海外征魂》,拷贝重新寻获后将在下星期四晚在国家博物院公开上映。

免费放映14部二战题材片

配合“见证战争:永忆1942”(Witness to War: Remembering 1942)展览,国家博物馆将从本月13日至27日,在国家博物馆主办“见证战争:记忆与银幕”(Witness to War: Memories and Screens)电影节,免费放映14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东西方电影。

修复后的《海外征魂》在阔别72年后,将在本月18日晚上8时与本地观众见面。这部1946年在新加坡摄制的华语、厦语片,是由中华电影制片厂斥资拍摄的。外界一直以为影片拷贝早已失落,没想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其实藏有一份。

熟悉本地电影史的文史工作者苏章恺说,战后在本地拍摄的六部华语片,当中三部由邵氏拍摄,分别是《星加坡之歌》《第二故乡》和《度日如年》,都由吴村导演,参与的演员包括马骏、叶青等。

另外三部是中华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华侨血泪》《海外征魂》和《南洋小姐》。《华侨血泪》由蔡问津导演,而《海外征魂》与《南洋小姐》的导演是当时被誉为“华南第一流女作家”的尹海灵。

《海外征魂》是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便拍摄的,1946年11月30日在大华戏院举行首映会。据了解,影片的背景是日军占据新马前夕,内容反映当时的一些华侨青年,必须在留守南洋或回中国抗日之间做抉择。

由亚洲电影资料馆(Asian Film Archive)策划的“见证战争:记忆与银幕”电影节,除了《海外征魂》,还会放映本地早期马来片“Sergeant Hassan”,日本第一部动漫“Momotaro, Sacred Sailors”,1965年美国拍摄的《老鼠王》(King Rat),1942年的英国电影“In Which We Serve”。

另外还有著名战争片《虎!虎!虎!》(Tora! Tora! Tora! )、由David Bowie(大卫鲍威)主演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修复延长版)、曾经入围奥斯卡7项提名的《红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等。

其他电影还有去年才拍摄,以1960年代驻新加坡的英国海军为题材的“White Gorilla”(白人猿),用菲律宾塔加洛语(Tagalog)拍摄的“Three Godless Years”(没有上帝的三年),日本已故大导演黑泽明的战争电影《最美》(The Most Beautiful),1959年拍摄的法国电影《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和日本电影《萤火虫之墓》。

想了解更多详情和免费观赏上述电影,请上网登记留位,网址是https://witnesstowar.peatix.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