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讲座前奏

字体大小:

8月1日中午12点半,我收到一条微信留言,联合早报的周兆呈博士(他的头衔实在太多,称呼博士永远正确)用他一贯从容且漫不经心的语气,邀请我9月17日做一个讲座,主题关于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看法,地点在宗乡会馆。

我才想起周博士其中一个职务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说者轻松,我似乎还听到留言的背景像在某餐厅,我想象着周主任酒足饭饱,把刚刚在餐桌上商量的事情付诸实施,真有效率。然而接到这个邀请,我的感觉却是复杂而充满压力。

思考融入与接纳

旅居狮城近24年,人生最美好最富创造力的24年在这个热带岛国生活工作。身为移民对于融入没有看法,那不可能,可是如何归纳总结?如何不人云亦云?既不为反对而反对,又避免拾人牙慧,再一次的重复那无数次的实例和所谓的结论。

后者对我来说还算容易,事实上这么多年,并没有看到关于融入有什么深度分析,好像就是这么个存在。政府成立了一个“国民融合理事会”,拨款1000万元,用于相关活动,事例很多,众所周知。难的倒是如何把自己这些年的体会和思考,通过一种既不枯燥,又不刻意显得浮夸的方式传达给听众。我有了分享的冲动,同时也有了能否说好的压力。

“融入”,多么熟悉的词语,随着新加坡移民的人数占据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融入”一词更是频繁出现,“融合地混合,融洽无间地进入”这是我看到的最好解释。但我觉得在讨论移民问题的时候,是否太关注外来人群如何融入在地社会,而忽视原有社群如何接纳的问题?

以理解、尊重为基础

外来者选择放弃原有的国籍,效忠新加坡,这意味着他(她)的子孙后代都可能在这块土地上发芽繁衍,这样的决定绝不会冲动,绝不会盲目,于是他(她)会千方百计地熟悉和适应本地的各种习惯规定,尽快搞清楚PSLE、O水准、A水准、兵役、公积金和所得税等事项,无论出于百分百的功利还是实用主义的实践,他(她)都会极力地“融入”,这或许有些被迫的影子,然而当事人的需求是真实的。

这样的时刻,如果本地社群,从集体到个人,却一直抱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总是要求外来者进门前,先整理衣冠,甚至调整口舌发音,务必和本地人百分百的相似,才显出接纳的态度,要不然便诸多苛责,甚至拒人千里,总觉得有“私自登堂入室”之嫌,这不公平。

当然反过来,外来的欲融入方,无论你的母国文化如何浸透成长过程,或者你的财富如何丰盈,当你移居他国,并选择入籍后,首先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当地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国家团结的保障。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放下可笑的傲慢,不管文化的还是经济的,因为如果这方土地没有宜居的理由,你不会来!

在去宗乡会馆演讲的路上,我还在思考,我融入了吗?这个答案到底是自我决定,还是应交付他人?不过至少我知道自己要分享的内容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