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怎么看@时代?

字体大小:

这是个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尤其是年轻人,所以我们称之为“@世代”。到底@世代有着哪些特征?

听听几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何解读。

毕竟这么多人,这么多性格,不同生活背景,要一言蔽之其实挺难的。

现在最夯的断代词是“千禧世代”,但其定义范围也挺广的,1980年代至2000年代出生,都可称作千禧世代。也许千禧世代里面还有代沟呢。

如果把年龄层再缩小一些,就说20岁到30岁左右的朋友,姑且称之为“@世代”如何?

那么,@世代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首先,离不开数码和网络吧。电邮的设置用@。推特上,人名前面也放@。在面簿要打卡朋友,先写@再输入账号名字,才能tag对方。

@还有“在什么地方”(at)的意思。

@像个圈,绕啊绕的,既明确又模糊。

与其我们赋予定义,不如问问这个年龄层的朋友,听听他们怎么说。受访的包括郑诗苡、杨洤斌,以及四个匿名的20岁至26岁的年轻朋友。

没有手机和网络会死吗?

郑诗苡(26岁,保险经纪):其实不会。工作上倒是需要用来联络顾客。没工作的时候看看电视,没网络也OK。身边好多人都上网追韩剧了,但我还是会看电视,偶尔也听电台。

杨洤斌(26岁,南大中文系四年级、兼职DJ):不会活不下去,但会不自在。现在已经养成早上起床先用手机,晚上睡觉前看电脑,一定要看5到10分钟的无聊视频,解解压。

(其他四人都觉得没手机和网络无所谓,还有人特别享受不受打扰的日子!)

你会用键盘上哪一个按键形容自己?

郑诗苡:Control吧。感觉能够做很多事情,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做自己的选择。

杨洤斌:我现在比较像Spacebar。英文为例,少了空格字母就拼不出意义。我喜欢帮朋友厘清一些问题。不过,我比较向往成为Shift。它有一些隐藏功能,提供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

(其他两人也选了Spacebar和Control。)

你最希望未来出现怎样的应用软件?

郑诗苡:像任意门那样,可以把我送到我想去的地方!虽说有点不可能。如果我要去某个地方吃饭,有个软件能告诉我哪家店没人排队,能帮我省下不少时间。

杨洤斌:能让生活变得更简约的软件。

(A要更多购物软件;B希望有能按心情推荐去处的软件,她手机里现有107个应用软件。)

你会在社交媒体上袒露心情到什么程度?

郑诗苡:偶尔会发牢骚。不想给别人麻烦、不想倾诉的时候,会写一些,但设定一定是“只限朋友”。工作以后上司也成了我的面簿朋友,不想让上司知道太多,所以到一个地方也不会check-in。我的照片曾被人盗用,开了假的账号,此后就比较小心了。

杨洤斌:以前更年轻的时候,会把想法感受直接写出来,后来看到别人这么做的时候,我相当讨厌,尤其是负面情绪。有一年红星大奖颁奖后,我在面簿上评论了某某怎么能得奖,结果有人提醒我:你是DJ怎么能公开批评别人?现在会考虑比较多。

(A只发正面的东西;C在社交媒体上只会做到很表面的程度;D玩Snapchat的时候还会屏蔽某些特定对象,其秘密Instagram账号只有六个追随者。)

你觉得你的同代人容易寂寞吗?

郑诗苡:寂寞,要不然大家也不会在网上写这么多东西。我自己也会。心灵上的寂寞。工作很累,或其他人不理解我们的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很难堪的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抒发方式,只是现在有了网络。

杨洤斌:不寂寞的话就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前阵子流行面簿删友活动,我也删了不少。随着成长会觉得,既然许多不熟悉的人这么久不见了,也不必太客套。朋友重质不重量。

(A、B、C三位异口同声:不寂寞!D则说:大家埋头打字却忘了如何面对面交流,但人不可能活在虚拟世界中。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人用Tinder这类交友软件找朋友吧。)

用一首歌形容你和父母的关系:

郑诗苡:张碧晨《时间都去哪了》

杨洤斌:铃凯《妈妈的伞》

A:想不到……

B:陈洁仪《家》

C:五月天《洗衣机》

D:插班生《长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