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地鱼市场的美丽与哀愁

字体大小:

纪录片《筑地乐园》

把这个历史悠久,

体现独有的日本经营

模式的鱼市场

刻画成一个具有魔力和

魅力的乐园。

里头笼罩着

一股正能量,

牵动着每一个

进入鱼市场的人的心。

适逢日本东京筑地市场原本定于今年11月迁往新地点继续营业,所以导演Naotaro Endo(远藤尚太郎)有了把摄影机直接带进筑地拍摄纪录片的契机。这部有关拥有81年历史的知名东京鱼市场的纪录片“Tsukiji Wonderland”,香港片名翻译是《潮拜筑地:鱼味无穷》,个人觉得稍嫌过于舞文弄墨,台湾则译为《筑地市场:和食之心》,又好像有些偏离作品主调。制片方借由这样的一部作品,来宣扬日本饮食文化,甚至软实力,是自然不过的事,这也是大部分评论文章的着眼点。

本地译名比港台切题

我倒觉得,港台译名虽然能让观众有深一层的联想,却没有新加坡片商直译成《筑地乐园》更加切题。因为,这部纪录片所着重呈现的,就是一个以鱼货为主题的“乐园”,也即英文片名所指的“Wonderland”,像爱丽丝梦游的那个“仙境”,是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港台译名都稍显太接地气了。

世界各地主题乐园的特色,就是让入场者进入一个与外面的纷纷攘攘完全隔绝的自给自足的世界,在这里,只有欢乐,因为米奇老鼠总是笑脸迎人,不会恶言相向;受过特别训练的员工唯一目的,就是要维持这个“仙境”的假象,让客人宾至如归;乐园通过各种游乐设施,给客人营造那种别处日常不会获得的梦幻和魔幻快感。

纪录片《筑地乐园》就把这个历史悠久,体现独有的日本经营模式的鱼市场刻画成一个具有魔力和魅力的乐园。里头笼罩着一股正能量,牵动着每一个进入鱼市场的人的心。每个人很努力,很专业,执行任务的目的,完全不带铜臭味,有者为了不辜负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捞的辛劳,有者秉持服务至上的专业精神,不惜一切满足客户每天对于鱼货的需要,有者则是为了制作精致美味的寿司,追求完美的手艺体现,并且满足顾客味蕾上的享受。听在耳里,好超现实。

难怪纪录片里每一名受访者都对这个号称“世界上美食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市场充满赞誉,所谓的“Wonderland”,其实是其中一名受访者用来形容筑地市场给予她的感受。

影片逆转显“突兀”

致力于精益求精,是大家对于日本职人的一贯印象。但是,这类“封闭”式的运作模式,有利必有弊,且不谈其垄断市场、市价的运作结果,这种重“人情味”的系统,如筑地父传子的“排他”性的传承模式,就有其威胁性。纪录片也提出这点,片中便刻画了守候家族生意数十年的中介商,因为儿子另有事业规划,而被逼收摊结业。

影片至此笔锋逆转,之前以大篇幅着墨营造筑地“乐园”的形象后,编导在影片最后的三分之一,则大叹鱼市场难以为继的种种现象和理由,其实是显得有点突兀的,好像一条漂亮的高价鲔鱼,安上了一条沙丁鱼尾巴,感觉不伦不类,宣传意味甚浓。

让人意犹未尽

其实,若从“乐园”的角度切入,编导的这一创作上的决定就变得理所当然。除了后继无人外,威胁到筑地这个“乐园”的生计和生机的,便是年轻一代倾向速食的生活形态,让筑地鱼市场供应量逐年下降,目前仅是50年前的百分之十的量。但是,纪录片没有提及的,则是日本经济的转型,和泡沫经济所形成的“失落20年”经济困境,让很多年轻人收入和工作皆不如父母辈般稳当。职人所开设的高级寿司餐馆,一餐一人要价几百块美元,岂是一般打工族所能负担的?鱼价如此高昂,是否和筑地乐园的封闭式经营模式有关呢?

将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让人意犹未尽,毕竟,沉浸在只有美丽没有哀愁的乐园中的感觉是美好的。我真的好希望能够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的追求完美的成果。

可惜,曲终人散,片子结束了,放映厅的灯光亮起。乐园顿时消失,一切回到现实。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