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藩:去巴生,谈文化

字体大小:

怎么,去巴生不是吃肉骨茶? 而是去谈文化?

在新马一带,巴生这个马来半岛西岸的中部港口市镇,几乎就等于肉骨茶。

据说,巴生有肉骨茶店逾300家,从早到晚,肉香与车水马龙的市嚣一样,不眠不休。到巴生,若没挑家肉骨茶店吃个油头油嘴,那千万别说到过巴生!

肉骨茶虽然在新马两地甚为普及,但因肉骨茶本乃巴生港口劳工的早餐,有关其发源地,新马几无异议,都尊重巴生是正宗发源地,不像新年鱼生,长堤两岸都言之凿凿,说是血脉始祖。

巴生除了肉骨茶,就只是马六甲海峡东侧的马国第一大港。巴生之于吉隆坡,犹如天津之于北京,汕头之于潮州腹地。只是,货如轮转之余,巴生似乎还少了一些对外人可惊天和动地的吸引力。

但这回邀我和潮州学者一同去参与“网络时代看潮人文化”的巴生滨海潮州会馆却有100年历史了。其实,这也不稀奇,因为在巴生港的内地、吉隆坡的潮州八邑会馆已有126岁高龄了。这也反映,即使在移民时代,巴生做为登陆口岸,也许只能留留过客,还不是移民的目的地。

早年移民,地缘性色彩浓厚,先行者探路开荒拓野,后来者多为先行者同乡,落地后互助共济。据说巴生沿海一带的潮人多是来自汕头澄海地区。巴生港岸外有个别具风情的岛屿,马来名叫Pulau Ketam,中文音译为吉胆岛,或浮罗吉胆,实际上是“螃蟹岛”。吉胆岛面对半岛一侧为水上渔村,人口90%为华人,尤其是汕头澄海人,这大概是大陆以外澄海人最密聚的离岛渔村。

巴生滨海潮州会馆的名称,蕴藏潮汕澄海人从海上结集于半岛中部的历史背景,据说早期著名的新马潮人学者潘醒农先生对此有所着笔,说这会馆会众就来自巴生沿海一带,包括吉胆岛与适耕庄这一大片的渔米之乡。适耕庄今天是著名的水稻生态旅游胜地,从巴生沿海北上大约70公里。在我心目中,它是一个地名意译得十分贴切的地方,马来名叫Sekinchan,中文就依这里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称其为“适耕庄” 。

潮汕澄海人将其“掠海”( 捕鱼)的原乡谋生特色带来海外,百年后依旧可以从吉胆岛六代人乡音未改的渔村人口、巴生港的会馆名称与适耕庄“水陆两栖”的渔米生态看出端倪,这也隐隐约约让今人摸索到百年乡团能给未来提供的文化底蕴,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海天一线”搏斗精神。

这回从潮州邀来参与的学者是韩山师范学院即将退休的校长林伦伦教授及韩师潮学研究所所长陈海忠博士。林校长是才子型潮学学者,对潮州语言研著更学有专长。他与陈博士的远道而来掀起三四百人的“订票热潮”。也是澄海人的林校长,演讲后若有机会渡海去看看吉胆岛,不知会否发现,南洋海风中的澄海潮音,咸味是淡了些,还是浓了些?

(传自新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