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娇:老屋

字体大小:

每一回旅行,必定探寻他乡的好山好水,当然还有数不尽的好书旧书。这次有幸,在朋友的带领下,梅雨季节初临,探访了台湾中南部修缮后的老屋。

风卷微雨,蹁跹落下,至少70年的日式传统老屋,外表看似有些许的老态,很难想象修复前,曾有的沧桑。

这些旧建筑多数隐于城市一隅。不禁让人觉得,买下老屋修复后,再注入文艺气息,做清净朴实的旧书店、咖啡馆、精品店的营业者,肯定也是爱旧建筑,惜文化的人。光看那慎密的屋内设计——处处皆是供人阅读的文章和欣赏的美术作品——所凸显的浓浓文化积淀,就知端倪了。

在巷弄悠闲朴质的空间里,喝茶吃甜点,听老宅说它过去的故事,看它继续绽放台湾人口中的“古早味”。从踏入老屋的那一刻,就被一种慢悠悠的气氛包围。卖点不在美食,就自然少了油烟味和聚餐的噪音。前来的人,不是为上网找落脚点。两三个朋友聊天,才是重点;难怪桌上都没手机的踪影。

我想,若在此写作,一定得用最原始的纸和笔,才能契合旧木料、古老吊灯、砖瓦木质桌凳的幽静典美氛围。纵然旧日时光不停滞,我们却已经体验了一个具有昔日的风情,又不失和谐感的铺子,这生活姿态何其美。

对一般消费形态很飘忽的现代人而言,新的摩天高楼多的是,旧的屋子相对显得无用, 无价值了。但是,新的建筑也经不起岁月流转,也会变旧。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旧与新的建筑,都各自猎取历史的一撮,保留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共同记忆。新加坡阿拉伯街、哈芝巷,和加东区的娘惹文化亦如此。

严格来说,重新打造断梁破瓦的老宅,已不再是什么新的点子。不过,要让一栋百年老房子,散发艺思,不优先顾虑到盈利,实属难得。因此这些旧宅翻新,更是一个个主题,让老板以及消费者去探讨在地的文化面貌。无论当中是否有着历史传承的意识形态,经营者的概念,确实让旧建筑再次阳光起来,带动了重现历史的真正功效。当中,相信也启发新一代的创意思考,更勇于尝试文创事业,而不仅仅是怀旧、缅怀而已。

从里面走出来,阳光立即洒落。多么不可思议啊,原本是一户人家的私人空间,如今却成为公众的焦点,旅人拾光的文创小屋。

给老屋穿上新衣,或者彻底拆毁,都不难——如果它不曾承载一个国土的成长与历史的意义,又或者有建国伟人的故居的话。要不,即使是被夷为平地,四周成废墟,对某些人而言,它还是一块瑰宝的政治图腾,也深具多方的价值。当然,作为一栋建筑,流转了几十年;老宅,仍有挺拔的背梁,无言地伫立着,听着。以外貌而言,它终究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看不见的,才是最难以想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