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 载着城市风景

9岁开始爱上骑脚踏车,62岁前工程师翁伟兴,退休后为兴趣与健康当起三轮车夫。
9岁开始爱上骑脚踏车,62岁前工程师翁伟兴,退休后为兴趣与健康当起三轮车夫。

字体大小:

三轮车夫是劳力活,选择当三轮车夫的,有人为了讨生活,也有人为了健康。从以前的代步工具,到现在为旅游业服务,三轮车始终是城市的一道流动风景。

62岁的退休工程师翁伟兴几乎每早都从盛港骑一小时的电动自行车到白沙浮雅柏熟食中心旁的三轮车站报道。基于对骑车的热爱,他今年4月成为“三轮车大叔”(Trishaw Uncle)车队成员。在没有和车友出国骑车的时候,他几乎每星期报到六天,载客游小印度、牛车水、甘榜格南等旅游区,每趟半小时到45分钟。他透露以他载客的次数,每个月最高能赚取1200元:“我退休后卖掉了房子,搬到两房式组屋,平日靠公积金和积蓄。这笔零用钱能让我喝点啤酒,给老婆每年出国两次。”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6_Large.jpg
三轮车大叔翁伟兴在“三轮车大叔”位于雅柏熟食中心旁的三轮车站载日本旅客。

最近有不少有关退休人士选择就业的报道,其中有不少投入私人出租车司机和私人快递食物的行业,问翁伟兴为什么选择这个被视为艰苦的粗活。他表示兴趣和健康是两大主因:“我从9岁爱上骑脚踏车后开始收集脚踏车,最高纪录曾一次收集了13辆,以及两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后来都转卖掉了。”他10多年前开始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车友骑车北上东南亚,2003年曾从狮城驱车数月,骑到寮国万象的友谊桥。在访问前的一个星期,翁先生还跟“三轮车大叔”里的工头和另一位新加入车队的退休人士骑车北上马国,尽兴后方回国。

他近年热衷骑脚踏车主要跟健康息息相关。翁伟兴透露他四年前曾心脏病发作做了四个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绕道手术,康复后靠骑车让体重从95公斤下降到70公斤,之后持续不断地靠骑脚踏车维持体重和保持身心健康。

逼自己出来运动

至于为何不选驾最近很夯,同时不用日晒雨淋的私人出租车,他说:“驾汽车也是坐。我就是不希望坐在家里,怕自己不活动渐渐会得失智症,所以才当三轮车大叔,逼自己出来运动。我现在都是以电动自行车代步,连公交和汽车都很少搭。”

环顾三轮车站,大多是来讨生活的,以中年之上的大叔居多,但也有二三十岁白天骑车兼差,晚上另有工作,同时打几份工的年轻车夫,像翁伟兴这样退休后因兴趣来当三轮车夫的还是少数。他说:“我们这里比的不是教育水准,而是骑三轮车的年资,因此跟许多老鸟比,我还是初入行者。大家在这里都很合得来,相处愉快。”问他有心脏病骑车会不会不安全,他打开钱包给记者看了里头的一张执照。“我在之前的工作曾考获工作安全与风险评估执照,我懂得鉴定自己的风险,不会逼迫自己跟其他的三轮车夫斗快。若有乘客要我们追上前方,我懂得取巧跟他们说,刻意跟前方三轮车保持一点距离是要给你们看到更辽阔的风景。”

与旅客交流的满足感

和外地旅客交流給他带来很大的快乐和满足感。“有些外地旅客真的很喜欢坐三轮车。我记得有位55岁的外国女游客,和我年龄相差不远,坐上我的三轮车到牛车水,之后还要求我载她到克拉码头。她全程都很开心,最后还赏了我50元的小费。”

说起三轮车,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都把它与旅游业挂钩,忘记了它曾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或许因为怀旧,翁伟兴才来当三轮车夫,即使日晒雨淋也不觉得辛苦。他说:“三轮车在过去的年代曾占据我国公共交通历史一个光辉的亮点,为国人提供很多交通的便利。以前,人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都靠三轮车代步。三轮车夫虽是劳力活,但并非什么低级的工作。你可知三轮车夫在70年代赚的比一些白领还多。那时我记得文书一个月能赚120元,三轮车夫一趟赚取三毛到五毛钱,肯拼、肯努力的一天的工资高达30元,一个月就能赚多过文书。”他很欣慰除了旅客,有些本地人也会带孩子来坐三轮车。“他们跟我说要带孩子来体验以前新加坡人的生活,让他们多了解我们的历史。我认为这样很好,也鼓励国人多来尝试,怀旧一下。”

本地唯一持有执照三轮车队

和翁伟兴一样62岁的“三轮车大叔”业主与董事经理方耀明在2010年成功投标,被新加坡旅游局委任设立本地唯一持有执照的三轮车队。

除了“三轮车大叔”,方耀明还经营“新加坡游船”(River Cruise),以及跑公海的海运公司,所涉及的旅游事业都离不开与新加坡旧情绵绵的牵系。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三轮车大叔”的名字由来。“三轮车是新加坡交通历史的见证,是新加坡宝贵的文化遗产。取名三轮车大叔,表达了我们对过去三轮车夫的社会贡献的肯定和尊敬……三轮车的出现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

当年短程代步工具首选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4_Large.jpg
当年,三轮车是能挤得下多少人就坐多少人,为此也有家长把它当成小校车。(档案照)

说起三轮车当年和新加坡人的日常关系,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耀明成长的年代,巴士和德士虽已成为本地主要的公交工具,但三轮车仍是短程代步工具的首选。方耀明小时住大坡,就读直落亚逸的崇福学校,每天都会在红灯码头和新加坡河一带走动。他记得以前三轮车都聚集在闹市街边、巴刹、中华医院、同济医院、诊疗所等地。“我那时全家住在丝丝街,只有生病时才能坐三轮车,载我到现在的安国酒店(Amara Hotel)斜对面的一家教会医院看病。当时不少人生病时,体弱不能走远,都会坐三轮车到附近看病。”家庭主妇、帮佣和小贩到菜市场买菜搬货时,手提着大包小包的,也会坐三轮车。有些三轮车还会兼当校车,当时牛车水一辆车上挤着五六个小学生上下学的情景十分常见。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5_Small.jpg
成排三轮车在街边等客是当年熟悉的情景。(档案照)

现在满街奔驰的私人食物快递员其实没什么稀奇,当年三轮车也扮演相同的角色。方耀明的父亲从事海事业,开着驳船运货、载送海员。“有时修船工人太忙了,船务公司就会给三轮车夫车钱和跑腿费,请他们帮忙打包杂菜饭运到码头。

红灯码头一带停靠着很多三轮车,附近很多上班族走去老巴刹吃午餐,天气热,看见自己相熟的车夫,想着反正只是几毛车钱,就搭去找饭吃。大小坡一带的车夫就是这样跟乘客建立起老主顾的关系。当时,三轮车夫即使没在车上也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大多戴顶遮阳的帽子,穿七分裤,晒得比较黑。”

三轮车服务旅游业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2_Small.jpg
“三轮车大叔”的名字表达了业主方耀明对三轮车夫的社会贡献的肯定。

新马一带一直都有三轮车,近年也都投入旅游业。方耀明指出,各地的三轮车都有自己的特色,槟城的是座位在前面,脚踏车在后面,而新加坡的跟马六甲的最为相似,但马六甲近年的三轮车在装饰上变得花团锦簇,极为华丽,新加坡的则在保留原有造型上加入现代极简的线条和特色。

方耀明说:“本地三轮车有自己的特色——车夫在右边,乘客在左边,双方并肩而行,两方互动交流很强。”这也是三轮车夫适合当本地旅游大使的原因其一。翁伟兴说:“我们会给乘客提供一些在地人的贴士,沿途会跟他们讲解各个商场内部的主题特色,要买本地特色食物和手信可以去哪里。”

随着三轮车业企业化,现代三轮车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三轮车大叔”所到景点包括小印度、牛车水、甘榜格南、新加坡河以及包含国家美术馆、大草场、摩天观景轮、莱佛士酒店等景点的市政区,所经路线都要经过陆路交通管理局批准。每次大队出动以10辆三轮车为限,下午5点到晚上8点,禁止穿行牛车水。三轮车夫也得通过“三轮车大叔”取得特别执照。

开发专属导航软件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1_Small.jpg
“三轮车大叔”与网络地图公司合作开发专属的导航软件,每经过一个景点,定位系统就会启动华、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录音讲解。

企业化之后,三轮车也开始现代化,符合现代社会和乘客需求。“三轮车大叔”与网络地图公司合作开发专属的导航软件,每经过一个景点,就会透过定位系统GPS启动华、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录音,为乘客讲解景点的历史和故事。

“三轮车大叔”车队共有100辆三轮车,供目前旗下的60多名三轮车夫踩用。三轮车全停靠在四马路观音堂和雅柏熟食中心旁的三轮车集中站。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是,三轮车全改装成半电动,车上设有指示灯和安全LED灯,即使在白天也会亮着,行驶更安全。公司也为三轮车夫投保,并为他们提供陆路安全、驱车技能和礼仪培训。

20170721_lifestyle_trishaw3_Large.jpg
半电动三轮车座后箱有电瓶发电驱动马达,为车夫省力。

方耀明解说:“现代三轮车是由我们构想,在中国生产的。所谓半电动化,是由藏在座位背后箱内的电瓶发电驱动马达。尽管如此,车夫还是要踩动车才会动,满电的时候能帮车夫省50%的体力。半电动三轮车也更安全,车辆礼让的时候,车夫的反应也可以快一些。”

坚持车队全雇聘新加坡人

为了维持“三轮车大叔”的本土特色,方耀明坚持车队全都雇聘新加坡人:“这个工作其实是辛苦的体力活,不改良三轮车很难吸引到车夫。”问他有一天真的找不到本地车夫的话,会不会妥协找外劳?他笑说:“我们的车夫有一部分是前车夫,另外也吸引一些因兴趣而加入的车夫,有的是年轻人,有的喜欢运动、骑脚踏车或跟外国人接触的。人手方面,目前还能应付。这个行业给我最大的感想是:车夫们日晒雨淋,非常辛苦。他们真的是用体力去讨生活,所以我们得肯定他们的辛劳。作为业者,要让这个行业继续生存,我们除了要给旅客好的体验,也要时时照顾车夫的福利和安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