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品藏家张淮胜 藏购非名家作品考认知

字体大小:

横跨40年的收藏生涯中,张淮胜对现当代艺术口味不断演变,从俄罗斯、欧洲雕塑、油画到中国水墨画,回归东南亚与新加坡,至今累计300余件不同媒介作品。他与女儿张宁玲上个月开了“无化”艺廊,展出收藏,办展也办艺术家讲座等,试图打造21世纪巴黎沙龙氛围。

登门“无化”艺廊(The Culture Story)采访我国藏家张淮胜(66岁),画廊没招牌,按门铃,一扇木门打开,墙上挂着画作,雕塑点缀期间,右边桌椅摆放仿佛家里客厅的延伸——这是藏家与女儿张宁玲(33岁)联手试图打造21世纪式巴黎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知名沙龙氛围。

20170730_lifestyle_art02_Large.jpg
我国藏家张淮胜(左)与女儿张宁玲将住家客厅延伸到“无化”艺廊。背景为本地画家王瑾2015年纸本亚克力画《林中之舞》。

上个月开放的无化艺廊首个画展“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以米兰·昆德拉同名小说为题,展出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与菲律宾13位画家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藏家张淮胜相信,“艺术並不只是好看或挑衅,也是艺术家与藏家之间的故事,它们在时空里所处的位置,如同昆德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艺术可以是感性的,艺术呈现历史,艺术质问我们舒适或痛苦的生存状况。”张淮胜对收藏有感性另类的诠释与有趣的故事。

投资人、商人出身的张淮胜,犹记得最早一张画作购于1970年代大学时期。他获哥伦比亚奖学金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修读高分子物理学,常去伦敦,在皇家学院夏季展览以50英镑买下刚毕业的英国年青画家画作。在当经纪的1990年代,他因工差一年去伦敦四五趟,经常探访博物馆、美术馆,在梅费尔区内(Mayfair)画廊购下的艺术品多出自俄罗斯、法国等艺术家。

藏购非名家作品

打从一开始,张淮胜就爱购藏没那么知名、受欢迎,但能与他对话的艺术家,比如站在艺廊一角的法国雕刻家亨利·戈蒂耶·布尔泽斯卡(Henri Gaudier-Brzeska,1891-1915)人头塑像。这位23岁就在战争中逝世的天才,创立了一种粗凿、古朴的“直接雕刻”艺术风格。这件铜像是艺术家逝世后才铸造的,亚洲文明博物馆前馆长郭勤逊看到后,跟张淮胜说,没想到本地看得到戈蒂耶的雕刻。

另一位波兰超现实主义雕塑家Boleslaw Biegas(1877-1954)的《沉思者》,张淮胜喜欢它多过罗丹的《思想者》,摆放家中多年。他十多年以后参观巴黎某个雕塑家回顾展,发现这位雕塑家名列其中。张淮胜说:“购藏知名或受欢迎艺术家作品,价格不用解释,容易与大众产生共鸣。但是购藏比较不知名的艺术家作品,须要对艺术家有所认知。”

20170730_lifestyle_art06_Large.jpg
波兰雕塑家Boleslaw Biegas的《沉思者》。(受访者提供)

藏品中也有名气响亮的,比如藏家1992年在Tresors艺博会以12万美元买下哥伦比亚雕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1932-)的丰满女人塑像,为此张淮胜卖掉一些股票,25年后该股股价所剩无几,博特罗早期雕塑比较有价。

20170730_lifestyle_art01_Large.jpg
菲律宾抽象派艺术家奧古斯特·阿博的作品购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品味的演变

张淮胜认为,早年艺术购藏像游客在异地购买纪念品,有待日后唤起伦敦或温哥华的美好记忆,这是收藏的起步阶段。待多学习多观摩,艺术品味自然演化,分辨得了艺术的好与不那么好。随着经验的累积、眼界的开拓、阅读的深化,加上互联网时代,大量艺术信息容易获取,可以协助塑造自己的艺术收藏观。他与不少藏家一样,十年前喜欢的,与十年后有别。

千禧年以后,处于半退休状态,在中国有投资项目经常往返的张淮胜,收藏兴趣转向中国当代水墨画。他在2003年设立“中国艺术发展基金会”,耗资超过100万新元主办数个大型展览,支持推动中国当代水墨画发展。当时支持画展的机构很少,他略尽绵力,将中国艺术带到世界。

在业界具影响力的是该基金会200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写意水墨画展,由南溪与党中国策展的10人专业团队,耗时一年多选出30位代表性当代水墨画家(主要是中国,仅有陈瑞献来自新加坡),恰好该馆庆祝中法邦交30年的印象派画展也同时举行,反应热烈。

张淮胜指出,中国传统水墨出过很多大师,来到现代社会,不再局限于山水画,很多有才气的画家借以表达批判当代社会政治社会议题。至今,超过一半的参展艺术家画价上涨至少10倍。像李津、田黎明、南溪、贾又福、彭薇、周京新、晃海、刘庆和等,张淮胜都有收藏,当代水墨占了总收藏三分一,其余为东南亚和其他区域。

20170730_lifestyle_art05_Large.jpg
中国师进滇2013年作品《流》,不锈钢丝与碳。两旁为新加坡韩少芙的纸雕。

从消费品转向资产

过去五六年,张淮胜回归本土与本区域,收藏对象包括本地年青画家如Hilmi Johandi、第二代画家王瑾、萧学民、李文苑,还有菲律宾抽象画家奧古斯特·阿博(Augusto Albor)等等。这些抽象表现主义画作放眼伦敦纽约皆准,是可以旅游各地的艺术品。购藏在世艺术家作品好处是可以跟画家交流想法,比如藏家赞赏75高龄的王瑾不断创作求新的态度。

20170730_lifestyle_art04_Large.jpg
本地年轻画家Hilmi Johandi油画《城市居民》。(受访者提供)

很多人将艺术品当另类投资品,张淮胜最初视艺术品为鞋子手表之类的花费品,每件艺术品买价没超过七位数。因为他没想过要卖,至今仅出手5%藏品,也因为艺术投资与起步公司投资一样风险大。争气的艺术家至少需要五年、10年、20年,画价才有增长。有幸买到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的藏家可以吃香喝辣,但有些藏家困在不再那么有名有价的藏品里坐吃山空。现在一般藏家将艺术品列为资产,定期购藏,期待艺术品增值,受风气影响的张淮胜也逐渐将之从花费品转向资产。

张淮胜以为一己艺术收藏敢冒险,收藏不同媒介之外,更带个人理念与印记,美学之外,讲求作品反映共产或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一定为其他藏家所认同。对“堕入情网”的张淮胜来说,购藏过程既兴奋又磨人。他回忆1993年在伦敦画廊看到为皇家喜爱的俄罗斯画家Sergei Chepik油画《俄罗斯芭蕾之神——鲁道夫·纽瑞耶夫肖像画》,只有一个周末可以做决定,张罗钱买下后,挂在住家大厅。

20170730_lifestyle_art03_Large.jpg
藏家20几年前在伦敦买下俄罗斯画家Sergei Chepik油画《俄罗斯芭蕾之神——鲁道夫·纽瑞耶夫肖像画》。

收藏永远不迟,因为收藏可以传代。张淮胜很幸运,经常追随他艺术之旅的女儿张宁玲,对当代艺术深感兴趣,曾在拍卖行、画廊、国家艺术单位任职,浸润艺术圈10年,能将所爱所长在无化艺廊发挥。父女档对艺术鉴赏有无言的默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