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戏曲人:传统戏曲有潜移默化之效

两代戏曲人蔡碧霞(左)和辜良嫒都认同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
两代戏曲人蔡碧霞(左)和辜良嫒都认同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

字体大小:

《艺谈》每月一期,邀请邀请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或其他艺术圈内人对谈。本期《艺谈》找来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蔡碧霞和新加坡女子学校学生辜良嫒,中年、少年两代戏曲人聊一聊传统戏曲在本地的传承和推广的前景。

蔡碧霞(45岁),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艺术总监。曾于新加坡戏曲学院任教,后被委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小学负责艺术教育。2008年,她因对新加坡戏曲事业的诸多贡献而获颁青年艺术奖。四年后创办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开展培训、研究及演出等艺术教育活动。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每年定期主办“青少年戏曲汇演”,让本地青年有机会在台上展现演艺才华。

辜良嫒(14岁),就读于新加坡女子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的戏曲活动,也是合唱团团员。8岁开始正式参与潮曲唱腔练习与身段训练,多次参加学校戏曲表演和社区演出。2015年赴北京参加第六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与颁奖晚会,并荣获三等奖。2016年参加首期“新加坡戏曲研修班”,在汇报演出剧目潮剧《大登殿》中饰演薛平贵,深获好评。

如何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

●蔡碧霞(以下简称蔡):我在中国福建省出生,从小妈妈就带我看街戏,舞台上的小生花旦、服饰道具都很吸引我。我最早学的是芗剧(福建戏),后来到广东省汕头学唱潮剧。我的专业是芗剧、潮剧表演,黄梅戏等会哼一下,是业余水平。

●辜良嫒(以下简称辜):是爷爷、奶奶把传统戏曲介绍给我,大概是在我6岁时,听的是潮剧,后来就迷上潮剧,既学又演。

传统戏曲对青少年有何养分?

●蔡:传统戏曲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不管在哪个国家、社会都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正能量和价值观,比如礼义廉耻。小朋友吸收知识的能力最强,他们在看戏时,会不知不觉将一些价值观烙印在头脑中,比如《花木兰》《杨家将》等,保家卫国、尊老敬贤的概念植根于小朋友脑中,即使他当时不懂,却会在成长中不断强化,这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就有这样丰富的养分。

●辜:我的体会是每次演完一出潮剧,我会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比如《大登殿》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正面的价值观确实在剧中凸显,反面人物和负面情节也有,作为对照。小朋友观看传统戏曲,可学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益于社会,什么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应用。比较有趣的是,传统戏曲中正面人物常常获胜,对小观众有鼓舞和激励作用,但不会过于说教,是很自然的一种引导,为青少年塑造了一些榜样式的人物。

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是否遭逢“尴尬”?

●辜:尴尬?我觉得不会。即使有些故事情节在现代时空中不会发生,比如民主社会中不可能有一个霸王的存在,或者贵族阶层可以三妻四妾,但我们须要意识到,夸张是传统戏曲很有力的表现手段,因为夸张,戏曲的艺术性才能表达出来。

●蔡:年轻人因不了解传统艺术,才会觉得它离生活很远,才会抗拒,认为过时或老土。但凡是舞台艺术都是夸张的,特别是戏曲,小小的戏曲舞台可以演出大千世界。而传统艺术在文化诉求上,带有中国文化的“圆”与“融”,能包容的东西就更多,书法、武术、美术等,都可在舞台上出现。关键是要提供小观众接触戏曲的机会,让他们先了解戏曲的程式、道理,他们便不会觉得戏曲“夸张”。

传统戏曲与华人文化认同的关系是什么?

●辜:我每次排演时,是尽情地浸濡在华文文字和传统音乐中。我觉得不仅华人能看得懂戏曲,其实西方人也可以欣赏我们的戏曲,因为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相同的,我们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大分别,人人都能从戏曲和华族文化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蔡:一个人应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这是没错的,毕竟我们身体里本就流着华人的血液。但艺术不分国界,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是普世的:怎样做人?怎样为人类做贡献?怎样促进社会融合?传统戏曲重“和”,这个“和”是我们华人共同的追求。

青少年有怎样的戏曲艺术追求?

●辜:我想先把潮剧和黄梅戏学好后,再涉猎其他剧种,比如京剧。我先学潮剧,是因为我本身是潮州人,我想更精进自己的华文,所以想学京剧。而且我也希望纠正、规范我的基本舞台动作、身段和手位等。我去北京参加戏曲比赛时,见识到很多有戏曲才华的年轻人,基本功比我们强很多,看到他们,知道自己有努力的目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