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漫画闯出海外 漫笔成趣画出彩虹

本地漫画家黄展鸣(严宣融摄)
本地漫画家黄展鸣(严宣融摄)

字体大小:

本土漫画闯天涯。从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到21世纪初的沉寂,如今迎来新生,通过走出国门,继续在世界放光芒。

本土创作的漫画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许多对漫画有兴趣的人都出道成为职业漫画家,而漫画店也在邻里商区和购物中心林立。

不过,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崛起,国人的娱乐选择更多元,漫画一度风光不再。

本期大特写,让我们从本土漫画、漫画家和漫画店着手,了解过去20年来的变化,以及本土漫画的精神如何延续。

本土漫画过去20年经历巨大变化,从风行到没落,又到复兴,刻划出独特的新加坡漫画精神。

本地报章上世纪80年代开辟漫画专版,随后本地漫画就进入辉煌时代,吸引不少对漫画有兴趣的人投稿,并培育一批新兴本土漫画家。

步入90年代,随着漫画家的成熟,本土漫画也百花齐放,漫画家和漫画作品大量涌现,全岛各地也开设多间漫画店。

较著名的漫画家,包括黄展鸣(52岁)、刘夏宗(53岁)、王锦松(53岁)等,他们大多不是专业漫画家出生,而是“半路出家”,因对漫画的热忱而改行当漫画家。

此外,那个年代深受欢迎的作品,包括《神雕侠侣》《天界无限》和《怕输先生》,除了因质量高闻名,也展现独特的本地风格。《怕输先生》就塑造了代表典型“怕输”新加坡人的人物,《天界无限》则以双语出版,展现出新加坡多元种族和语言的特色。同样的,本地漫画店的变化也代表本地人消费习惯的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开设多间漫画专卖店,到21世纪漫画店从实体店“走上网”。

如今,不少当年开书店的漫画店老板,都成为漫画书的网上代购者,将本土漫画带给外国读者或商家,或协助本地读者购买国外出版的漫画。

这样子销售手法,能省下可观的货仓租用费,也符合目前国人偏爱网购的消费习惯。

20180220_news_datexie04_Large.jpg
《天界无限》(档案照)

漫画篇:搭网络快车销18国家

“现在是本地漫画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因为有水准的作品可以去到全世界。”

黄展鸣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神雕侠侣》和《天界无限》,在漫画市场萧条后依然继续创作,如今他对本土漫画的前景充满信心。

他受访时说,本地漫画市场从2000年一直下滑,目前却经历反弹时期。

“互联网兴起后,本地国人的消遣习惯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娱乐如漫画和CD都受到承重打击,必须抢夺国人的注意力。”

不过,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抢走传统漫画观众的注意力,也让新受众有机会接触到黄展鸣的作品。

他说:“反弹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走入海外市场。现在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市场,因为有水准的作品可以去到全世界。”

新加坡的市场面对市场小的限制,也必须迎合本地双语市场,尽管如此,周边国家的潜力却还没完全开发,如今正是转型的关键时刻。

黄展鸣一早就看到这一限制,在传统漫画店开始没落时,立即把公司触角延伸到互联网,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维持销售。

如今,通过网络平台,黄展鸣的作品销售到18个国家,即使本地市场没有之前活跃,但庞大的海外市场已完全足够替代。

“过去虽然资讯发达,但要看到全世界漫画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现在我们比较容易看到其他国家的出版,他们也看得到我们的,现在漫画的意识就是全球化。”

蓬勃时期 出现许多‘一本画家’

上世纪90年代市场虽蓬勃,但数量泛滥影响质量,出现许多“一本画家”,如今只有优质作品才能存活。

黄展鸣坦言,虽然许多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是本土漫画的高峰,但那个时期的漫画质量未必是最高的。

“当时都是比较业余的漫画爱好者在创作,而且卖得比较好,销售点多,看的人也多,选择也多。”也因此那个时代出现很多“一本画家”,出了一本就没有下文。许多漫画爱好者都出版自己的作品,有些更未经许可就模仿他人的漫画情节,造成市场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他们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漫画,只是单纯喜欢看漫画,会画画,就想要出书。如今漫画店都倒了,出版的漫画质量却相对比较好。”

漫画家篇:连载如跑马拉松需定力耐力

漫画家表示,漫画家和插画家不同,须考虑整体情节发展和人物个性发展,是学校里学不到的。

黄展鸣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旗下还有三名漫画家,也有另外20多名“漫画家培训生”,由黄展鸣和另外三人亲自培训。

“现在时代不同了,本地有许多艺术学院开班教人家画漫画,但其实他们主要是传授画画技巧,称不上是在培训漫画家。”

20180220_news_datexie07_Small.jpg
《怕输先生》塑造了“怕输”新加坡人的典型角色。(档案照)

黄展鸣认为,基本画画技术和软件的使用,是画家的基本功,但要称得上漫画家,还须考虑到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架构。

“我发现虽然很多美术学院只是在教学生怎么画插图,让根本不能用一连串的图来说故事,或策划一个角色引人入胜的性格发展。”

此外,成为漫画家除了需要天分,还必须靠努力和性格。黄展鸣认为,制作一套连载漫画好比跑马拉松,需要足够定力和耐力才能坚持。

基于这些因素,他认为本地漫画界的淘汰率很高,在所有出版过漫画的人当中,大概只有1%可以坚持留在圈中努力。黄展鸣也因此认为,最能向这些培训生灌输漫画精髓的,并不是美术学院教师,而是在职漫画家。

“除了技巧和漫画故事外,漫画家的优势也在于能最直接地告诉培训员,作为漫画家会遇到的问题,不只是艺术发展,还包括实际的商业考量等。”

为了让新人有机会崭露头角,黄展鸣的工作室也积极帮助已经准备好的新人出版漫画,让他们踏出第一步。

“我们的工作室跳过传统出版商,帮他们印刷漫画,让他们进行推销和培养粉丝群。现在的科技能让我们随时进行印刷,也不用担心存货的问题,能让新人发挥。”

20180220_news_datexie06_Small.jpg
中文和韩文版的《神雕侠侣》。(档案照)

本土名漫画家皆半路出家

著名本土漫画家都是半路出家,凭着对漫画的热爱,赶上漫画盛行的时代。

黄展鸣说,他小时候就爱看漫画,长大后也开始画,却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结果自掏腰包出版。

“我之前是做广告的,但出于对漫画的喜爱,我坚持每年出版一本漫画,做了三四年,让台湾的出版社看到,获得转任全职做《卫斯理传奇》的机会。”

不过,他的漫画道路绝非一帆风顺,虽然赶上全球漫画风潮,让台湾出版商重视,但在画《卫斯理传奇》时,一度遇到版权问题而暂停。

所幸当时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公司赏识他的才华,让他开始画《神雕侠侣》,之后他回新加坡,发展自己的独创作品。

另一边厢,《怕输先生》的作者刘夏宗也表示,他虽从四岁开始看漫画,15岁开始投稿给杂志,但为了生活和父母,大学时修读了建筑系。

他忆述:“我毕业后当了六个月的建筑师,下班时间都用来发展漫画,‘怕输先生’是我当兵时发展的概念,开始工作后才完成,系列成功后才能全职投入漫画。”

漫画店篇:两百漫画店近匿迹

“结束营业充满不舍,但很早就看到漫画店经营模式无法长久经营下去,庆幸自己及时转型。”

本地在高峰时曾经有200多家漫画店,但如今似乎已销声匿迹,漫画专卖店少之又少。

曾在上世纪90年代于加东购物中心开设“Comicsnaut”漫画店的陈炳文(48岁)说,那是他在自己的漫画店2000年结束营业前观察到的情况。

“我自己是漫画迷,我看到很多都是在‘吃老本’的故事发展情节,就知道当时的漫画辉煌时期不会持久,漫画迷很快就会厌倦这种说故事的方法。”

虽然不再经营实体店,但他如今以不同方式,通过网购服务,帮助本地漫画发烧友订购心仪的漫画,并且邮寄到家中。

“以前开店最大的开销就是租金,我们买了很多漫画,但不确定是否卖得出,只能收在仓库里。如今科技如此发达,能进行及时的交易,无需提前买货放仓库。”不过,陈炳文表示,毕生的心愿其实是开一间以漫画为主的咖啡厅,目前正努力实现这个梦。

他说:“一般上的漫画咖啡厅,重点都在于美食和咖啡。作为漫画迷,我真的很想做一个重点在展示我的漫画珍藏的空间,食物和咖啡只是衬托。”

20180220_news_datexie02_Large.jpg
陈炳文如今转型为提供网购漫画服务。(严宣融摄)

书店辟漫画专属区

知名书店前采购员表示,书店积极鼓励本地创作,而上世纪90年代的风光,让漫画荣登殿堂,也让题材多元化。

曾在本地某大型书店担任漫画采购员的梅美娴表示,书店对本地漫画和本地文化的态度非常开放,总是积极鼓励和推广本地作品。

“我当采购员时,书店让我采购喜欢的漫画,当时引入的漫画基本上都能售罄。”

由于当时漫画市场大,大部分的人愿意到书店买漫画书,也让书店重视这一市场,扩充书店的漫画部门。

刘夏宗就说:“以前的大型书店也没有漫画的项目,一般上摆在幽默书籍,没有一个区块是给漫画的,如今漫画有了专属区域,这也算是进步啊。”

梅美娴也指出,我最欣慰的是,由于一代人的努力,漫画已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文学。

她忆述:“当时官方把漫画当成小孩子看的,题材和内容都受到很多限制,后来官方就推出了新的制度,让漫画列为成人文学,让题材能够多样化。

20180220_news_datexie03_Small.jpg
本地漫画家刘夏宗(档案照)

实体店没落不等于市场萎缩

“漫画市场不会一成不变,不同定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风格。”

对于上世纪90年代本土漫画的定位,刘夏宗认为实体书店的“死亡”被过度夸大,用实体店的多寡来决定漫画的高峰,或许过于片面。

他举例说:“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可以在路上报摊买到漫画,进入90年代,开始很多漫画专门店,而路边报摊则开始停止售卖漫画。”

刘夏宗因此提问:“哪一个才是比较好的市场?是普遍的贩卖还是专卖店?如今又有互联网的平台,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虽然目前实体店没落,但刘夏宗认为市场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是一种转型。

他也指出,除了蓬勃的网络市场外,本地近年来也主办许多和漫画有关的大型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体店的功能,让读者从一个集中的地方获取情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