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最后一部小说《试刊号》 现实背后的假新闻

艾可生前在活动上阅读他的第七部小说。(互联网)
艾可生前在活动上阅读他的第七部小说。(互联网)

字体大小:

已故意大利作家艾可的最后一部小说《试刊号》,提醒我们现实背后有许多权衡、角力、斗争与不为人知的阴谋。

意大利作家艾可(Umberto Eco)的最后一部小说《试刊号》,其繁体中译本(皇冠丛书)最近上架,可说时机正好。

第一,是配合艾可逝世两周年纪念;第二,意大利刚在3月份举行全国大选,形成悬峙议会,右翼政党抬头;第三,现在“假新闻”议题正夯。

通过对话和转述推动剧情

《试刊号》延续了艾可的阴谋论故事、挖掘历史疑点借题发挥、侦探推理、模糊真实与虚构等元素,同时又较前作更平易近人。首先,他篇幅短巧,小说人物主要通过对话和转述来推动剧情,更兼一条主线配搭一条主要支线,故事发展更直接,信息也更明确。可以说艾可选择了单刀直入的方式,不再带读者兜圈子,也许老艾可迷会觉得不适应,但《试刊号》的确做到点到为止的效果,当然最后也留下悬疑,让读者回味反思。

在报馆工作的关系,《试刊号》的题材显然吸引我的注意。

书本封底打出“所有见报的新闻,都是‘适合’刊登的。”——揭露了新闻行业的现实,艾可总是引领读者质疑现实、成规,提醒我们现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背后有许多权衡、角力、斗争与不为人知的阴谋。

小说叙事者克隆纳接受了西梅的邀请,担任《明日报》的编辑部主任。小说一开始便揭露这是一份假报纸,幕后金主是受勋者威美尔卡特,打算借此打入金融圈并与报界取得联系,先出版12期试刊号,印量极少,靠新闻要挟一些金融圈与政治圈人物,再借由关闭《明日报》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当然西梅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请克隆纳来,是要让他记录《明日报》的筹备始末,代笔写一本揭秘回忆录,只要《明日报》一倒闭,就发布……小说采插叙方式,类似日记体,第一章发生于1992年6月6日早上,第二章回到两个月前克隆纳与西梅见面,接着顺序发展。

故事设置在1992年

为什么选在1992年?小说译者倪安宇在译序中有深入浅出的分析:对意大利人来说,1992年是满怀期待后坠落谷底的一年,最高法院展开了世纪大审判,维持对西西里黑手党342名被告的刑罚,展现了剿灭黑手党的决心;此外又发生米兰各政党的索贿丑闻,警方展开“净手运动”,与媒体配合揭发丑闻逮捕相关者。就在人们沉浸在胜利的甜蜜之中的时候,检察官法孔尼于5月23日遭黑手党预埋炸药炸死,黑手党开始大规模报复行动,结果造成寒蝉效应,媒体不敢再报道相关事件,“净手运动”也因为主事的检察官蒂·皮耶特罗个人丑闻,失去批判力,跟他合作的媒体也都遭了殃。自此意大利媒体失去监督社会、伸张正义的功能……接着媒体大亨贝鲁斯科尼成为总理,他出格的言行,无止境的丑闻,让意大利政治进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加之近年意大利经济衰退,难民问题,右翼势力抬头,纷纷扰扰,回顾历史,或许1992年就是那个关键的节点。

《试刊号》一如艾可的其他小说,里头有非常多的历史事件以及意大利的社会新闻事件供参照(幸好译者细心地将这些重要事件一一注解下来)。

假新闻无所不在

一如小说人物所说的“现实比小说更精彩”,其实小说的功能除了提供另一种解读∕再现现实的选项,它也驱使读者重返各个现实事件,重新琢磨细节,拒绝一切盖棺定论的说法。

《明日报》记者布拉葛多丘是个行踪诡秘,性格怪异的男人,他正在追踪一个重大阴谋事件。加入团队不久后,布拉葛多丘便向克隆纳透露他的发现:墨索里尼可能没死,而是隐姓埋名被教廷暗度陈仓到阿根廷去了。

1920年代开始掌权的墨索里尼,以法西斯主义统治意大利,为近代欧洲恶名昭彰的独裁者。二战尾声,墨索里尼节节败退,1945年4月,他准备逃离米兰,结果在前往瑞士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擒获,最终难逃一死。墨索里尼与情妇被处决后,被送往米兰,尸体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示众。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原因与具体过程至今史学家仍无定论,艾可抓住历史的暧昧,设计了小说人物布拉葛多丘,让他以不入流的记者之身份,将流传已久的传闻和各种设想整理勾勒出(虚构出)墨索里尼逃过死劫的过程。

zb_0409_cj8_doc6zkuh8vl8eaki0e2kdp_06193310_chewsl_Small.jpg
台湾皇冠出版繁体中文本艾可《试刊号》,倪安宇翻译。

《明日报》因阴谋成立,负责人西梅为此阴谋聘请了克隆纳,而编辑室里其他几个毫不知情的新成员中因为布拉葛多丘对墨索里尼下落的追查而陷入危机。环环相扣的阴谋让真相毫无容身之所。

小说里经常描述编辑室会议时,记者提出的课题因为触及《明日报》背后金主的实际利益而被打枪,编辑部试图操控议题,杜撰读者来信与澄清函,艾可严厉批判了当代意大利媒体行业的市侩,造成记者的正义理想不值一文,每个人都为了保全自己争夺利益而费尽心思,假新闻其实无所不在。当然,小说仍有曙光,玛亚的出现让克隆纳开始自我检讨,玛亚的理想主义也唤醒了克隆纳的(哪怕只有一点点)良知,而良知,正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东西。

(本书可在纪伊国屋书店购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