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推荐 国际艺术节佳作

音乐剧《播种者寓言》捕捉美国非裔群体200年的历史与音乐文化。
音乐剧《播种者寓言》捕捉美国非裔群体200年的历史与音乐文化。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将在4月26日掀开序幕,联合早报艺术专线记者从众多音乐、戏剧和舞蹈节目中,推荐他们属意的作品。

音乐

来临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在新总监戈拉夫(Gaurav Kripalani)的策划下,增加了音乐节目的比重。

爵士、布鲁斯、迪斯科、电子音乐、音乐剧、跨界音乐、诗朗等演出类型,可说非常强调当代(都市)感觉,同时也难免让人感觉偏流行一些。

受邀来新演出的音乐家名单让人眼前一亮。十几岁就出道的天才型英国创作歌手Jacob Collier把他的新加坡debut献给SIFA,专场门票没几天就售罄,为这届艺术节掀起第一波高潮。

名人堂级别的艾灵顿公爵爵士乐团将在植物园免费公演,这机会实在难得。此外,纵横古典与流行的年轻作曲家Nico Muhly为艺术节带来他12年前首张专辑“Speaks Volumes”里的作品,该专辑受其“导师”格拉斯(Philip Glass)影响,带极简主义风格,非常符合21世纪的审美需求。

这么丰富的音乐节目,要让记者挑一个来推荐,实在困难。记者只能凭个人偏好和有限的认识,着重谈谈两个音乐节目。

音乐剧《播种者寓言》

美国音乐人陀施·里根(Toshi Reagon)改编已故作家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科幻小说《播种者寓言》的同名作品,以音乐剧形式捕捉美国非裔群体200年的历史与音乐文化。

这部1993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预言了种族问题、集权政治,以及环境危机之恶果,如今观之,仿佛戏语成谶。

陀施与母亲伯尼斯·里根(Bernice Reagon)1997年着手改编小说,当时母女俩在普林斯顿大学协助莫里森(Toni Morrison)教授美国黑人音乐史,借《播种者寓言》的故事与文字表现各种类型音乐,为音乐剧播下了种子。

陀施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说,虽然她们认为作品有发展空间,却碍于工作迟迟未能完成。其首演之路不平坦,2008年纽约市剧院本已答应呈献作品,却因财务危机取消计划,2014年伯尼斯退休之际,陀施找到机会于Under the Radar艺术节简单呈献,才终于吸引到旅居美国的新加坡制作人王美尹与美国制作人Shanta Thake的关注,先上演了音乐会版,最终促成完整音乐剧的诞生。

伯尼斯的音乐来自乔治亚州西南清唱传统,有时会以沙筒(shaker)伴奏,陀施耳濡目染,加上她对灵魂音乐、摇滚、爵士、Funk、民歌的喜爱,创作时不自觉便涵盖了美国非裔200年音乐历史。

故事发生在2024年的异托邦世界,15岁少女Lauren要带领她的社群离开危机四伏的现实,她的父亲则是一名浸礼宗教士。刻画角色时,陀施让父亲与传统宗教音乐结合,Lauren的音乐符号则带有更多当代元素。

陀施说:“小说揭示了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将进入多可怕的境地。地球正在受难,缺乏水源,大机构掌控公共资源,人们无所适从,结果我们选择了最糟糕的方法。贫富差距加剧,中产阶级消失,极富者掌握公共事务的决定权,一般人被拒于政治进程之外。《播种者寓言》教导我们要坚持到底,不要以破坏为基础,学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携手并进。”

其普世价值与美国黑人音乐的魅力相结合,的确不容错过。

5月4、5日(星期五、六)

维多利亚剧院/35、50元

管弦乐、歌唱与电子音乐《在拉帕的24小时》

zb190418_7_Medium.jpg
澳洲作曲家罗杰恩的《在拉帕的24小时》采室内管弦乐团编制,加上电子音乐元素。

澳大利亚作曲家罗杰恩(Tamil Rogeon)的《在拉帕的24小时》重构了2007年巴西里约拉帕被警察射杀的青年男子马丁(Joseph E Martin)最后的人生故事。

这起真实事件发生于2007年,据报道,时年30岁的马丁来自美国,他在酒吧与一名当地警员起争执,结果被对方当场射死。罗杰恩在事发三个月后抵达里约,从其他人口中知道马丁的故事后震惊不已。

罗杰恩接受电邮访问时说,他的朋友中有人认识马丁,也有人目击事件。“这是一起悲伤、惊人的事件,大好的人生就这样被终结了。”

他感叹说:“拉帕是里约的历史与文化中心,是许多伟大艺术传统的诞生地,但它同时也充满暴力和破坏力。”

罗杰恩强调,作品并不是报道文学,而是受事件启发而作的纯音乐作品,属于拉帕的作品。

《在拉帕的24小时》以一系列歌曲组成,采室内管弦乐团编制,加上电子音乐元素。罗杰恩以巴松管与电子合成器的结合为例,认为那崭新的音色无法复制,他相信管弦乐与电子乐的合作模式值得当代作曲家花更大精力去探索。

届时本地大都会管弦乐团将与罗杰恩合作呈献作品。

4月27日(星期五)

维多利亚音乐厅前草地

(Empress Lawn)

入场免费

舞蹈

艺术节上演出的舞蹈作品多为国外作品,选取当代舞坛上颇有名气,带领风潮的舞团和艺术家献艺。

本地舞迷不仅可观赏潮流舞作,也可在舞蹈中发散思维,思考人文议题。

《强迫症之恋》

zb190418_9_Medium.jpg
以色列舞蹈《强迫症之恋》风格爆裂,引人惊叹。

L-E-V舞团是继荷费斯·夏克特(Hofesh Shechter)的舞团后,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以色列舞团,早已在国际舞坛扬名立万。

L-E-V为希伯来文,意指“心”。以色列新锐编舞家莎伦·伊尔(Sharon Eyal)与盖伊·贝哈尔(Gai Behar),受美国诗人尼尔·希尔伯恩自传诗歌启发,编创L-E-V舞团的最新作品《强迫症之恋》(OCD Love)。从“心”开始,展开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在六名极具爆发力的舞者及DJ欧力(Ori Lichtik)强烈撞击的现场Live电子音乐节奏下,观众将进入晦暗迷幻又血脉沸腾的异次元梦境,在逐渐崩解的末日世界里,一切关于爱的虚伪和惶惑将无所遁形。

英国卫报评论该作:惊人且精准地融合电子乐、舞蹈及“强迫症症状”。如果我们认同舞者所表达的困境,是因为它某种程度回应了我们自身的焦虑。

5月5、6日(星期六、日)

SOTA Drama Theatre

35、50元

《蓝调计划》

zb190418_10_Medium.jpg
美国《蓝调计划》将颠覆你对踢踏舞的既定印象。

美国著名踢踏舞舞蹈家米歇尔·多兰斯(Michelle Dorrance)将携其舞团,在歌手多什·里根(Toshi Reagon)与BIGLovely乐团的现场蓝调演唱下,呈献《蓝调计划》(The Blues Project)。这个集合顶尖舞者、音乐家与编舞家的创意之作,将带观众探讨音乐、声音与动作之间如何交融,擦出火花,淋漓精致地跳出踢踏舞的精髓。

2011年,米歇尔凭借为自己的舞团——多兰斯舞团首个作品取下“纽约舞蹈与表演艺术奖”,评审表扬她“冲破我们对踢踏舞的想象”。而2013年的《蓝调计划》也是“纽约舞蹈与表演艺术奖”的受赏之作。

5月8、9日(星期二、三)

维多利亚剧院/35、50元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的更多节目和购票详情,可上网:sifa.sg

戏剧

戏剧节目在本届艺术节占相当大分量,多是艺术节委约的原创作品和国际作品的东南亚首演,所以对戏剧迷来说,相当有新鲜感。

《南柯一梦》之《入梦》

这是本届艺术节唯一的纯华语节目,由本地双语剧场TOY肥料厂制作。提炼自中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杰作《南柯记》,导演吴文德挑战把古典文学精粹融入当代戏剧舞台,从原著中提取五场作为序幕演出,打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前奏。

对《南柯记》的改编,秉着“人生如梦”这一古今不变的话题,吴文德期待《入梦》与当今社会产生共鸣,让现代人看到与古人近乎重叠的人性、贪婪、虚荣。在一朝醒觉的梦的边缘,鉴照自己的人生。

这部讲述现代故事的作品将以文言文演出,吴文德希望用文言文的美感打动观众。

4月30日至5月1日

(星期一、二)

SOTA Studio Theatre/35元

《0600》

本地剧团Ground Z-0推出的《0600》,让你重新反思对死刑的既定看法。Ground Z-0是本地戏剧工作者颜橦刚成立的新团体。

这将是一部多媒体呈现作品,以英语、华语和方言演出,并且取材于真实案件,《0600》到底是什么意思?主创团队想先故布疑阵,待观众观赏时发掘。

嫌犯、死囚、家属、辩护律师、检察官、狱警、证人齐聚,带你近看一宗嫌犯被判死刑的案件审理过程,演出地点选在国家美术馆,也有其独特用意。

4月27日至5月12日

国家美术馆/20元

《一九八四》

zb190418_8_Medium.jpg
《一九八四》改编自英国奥威尔著名政治讽喻小说。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著名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重新搬上舞台。

《一九八四》带你走入一个人民处于无所不在监视下的国家,书中随处可见的一句话是“老大哥在看着你”,叫人不寒而栗。

该作由两位英国剧作家罗伯特·依柯(Robert Icke)和当肯·麦米兰(Duncan Macmillan)共同创作完成。故事被搬上舞台后,形式上并不是按原著视角,而是做了一个不小的改动:戏剧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一个读书俱乐部里,人们在这里剖析温斯顿·史密斯,也就是原著中在真理部工作的主人公和他的日记。

依柯受访时说:奥威尔文字在任何时代来看都“相当应时”,尤其是此刻,这个作品“相关得简直可怕”(horribly relevant)。该剧2013年首映,之后在与百老汇齐名的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好评如潮,并获提名奥利弗戏剧奖。

4月26日至29日

(星期四至日)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35至80元不等

《人民公敌》

zb190418_11_Medium.jpg
《人民公敌》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经典剧作。

《人民公敌》(An Enemy of the Peopl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1882年的剧作。

《人民公敌》指出公众不理性的倾向,和他们所支持的政治系统的伪善与腐败。故事讲述一个勇敢的人在一个不容异见的社会中,对公义和真相的追求。剧中主角斯多克芒实际上是易卜生本人的声音。易卜生曾写信给出版商说:“我不太肯定应称它为喜剧还是正剧,它可能具有喜剧很多特点,但它也是基于一个严肃意念写成的。”

艺术节上演的是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Schaubühne Berlin)的德语版本(附英文字幕),该剧团尊重戏剧传统的地位,重视经典剧作的新绎。

5月11、12日(星期五、六)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35至80元不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