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士师傅驾进黄金屋

读书会现任会长孙西纽(左)开德士22年,和当教师的秘书林月湄连同执委会其他成员,经常相聚规划读书会活动,是推动阅读的核心人物。(邝启聪摄)
读书会现任会长孙西纽(左)开德士22年,和当教师的秘书林月湄连同执委会其他成员,经常相聚规划读书会活动,是推动阅读的核心人物。(邝启聪摄)

字体大小:

德士师傅日夜载乘客全岛跑透透,三更半夜出门开工更是家常便饭,哪有闲情雅兴读书“进补”?

不过,其实本地有一群德士师傅因热爱阅读而读,因乐于分享而聚,从13年前就成立了读书会,两个月相聚一次,一同分享阅读心得,在无尽的书海中畅游。

“德士师傅与好友读书会”,顾名思义是专为德士师傅而设。开德士22年的现任会长孙西纽(77岁)笑说,读书会其实是在机缘巧合下才成立的。

2005年,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简称图管局)筹办“读吧!新加坡”全民阅读运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在半夜12时结束的12小时马拉松阅读活动。

孙西纽说:“图管局当时正愁如何为晚上11时的活动找到足够参与者。图管局筹办人之一的高丽莲处长知道晚上有不少德士师傅还在外工作,便突发奇想,通过她的德士师傅朋友,也是后来成为读书会第一任会长的陈静坤,来召集其他德士师傅。”

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经过一系列宣传,最终百多名德士师傅齐聚一堂,除了阅读本地作家希尼尔的微型小说,还在活动后一同享用潮州粥宵夜,场面相当壮观。

高丽莲趁气氛高昂之际,与当晚出席活动的德士师傅交换意见,探讨是否可能组织读书会。这项建议立即获得在场的宏茂桥公共图书馆负责人陈丽珠经理的响应,她同意拨出场地让读书会办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磋商后,读书会最终在2005年7月23日正式成立。

过去13年,读书会茁壮成长,在宏茂桥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导读活动平均吸引50多人。读书会还参与新加坡作家节等特别活动,也曾在植物园等地举办户外导读活动,成员和家属每年也到马来西亚等邻近国家出游。

读书会成立初期,每个月举办一次导读活动,不过德士师傅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孙西纽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时间长,要准备导读活动的资料相当费时费力,要配合时间见面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导读活动改成每两个月一次,这项安排沿用至今。”

file70b45owz5us14yylvlv7_Large.jpg
德士师傅与好友读书会每次举办导读会,除了定期参与活动的成员,也会吸引不少公众参与,往往座无虚席。(邝启聪摄)

也鼓励公众参与

鲜为人知的是,读书会成立初期名为“德士师傅读书会”,但一直以来都鼓励公众参与,随着读书会不断扩大,参与活动的一般公众也增加了。

考虑到一些非德士师傅出身的公众积极贡献和参与,执委会经过一番商讨后,决定在2016年将读书会改名为“德士师傅与好友读书会”,并开放让非德士师傅人员加入执委会,现任读书会秘书的林月湄(56岁,教师)便是其中一员。

林月湄早在读书会成立初期就积极参与,读书会第一场导读活动正是由她导读,带领成员阅读名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她说:“我跟第一任会长陈静坤是好友,德士师傅几乎没有导读的经验,不熟悉活动如何运作,陈静坤便请我帮忙导读。”

林月湄之后几乎每场活动都参与,除了定期导读,也以一般成员的身份出席活动。

她说:“负责人发现能加入执委会的德士师傅越来越难找,他们看我对读书会不离不弃就邀请我加入,我也非常乐意服务,为读书会做出贡献。虽然执委会有德士师傅和非德士师傅,但大家都是一家人,做事都非常舒服开心。”

导读活动一般为时两小时,上半场由成员轮流导读读书会事先选择的书籍,下半场则分小组,就书籍的细节和主题进行分享讨论。

已导读近百文学作品

读书会成立至今已导读近百本书,所有书籍都是文学作品。究竟导读哪些书,则由执委会定期开会决定。

孙西纽笑说:“经济、哲学类的书对德士师傅太难了,文学作品则比较容易消化,因此我们一路来都选择导读小说、游记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不能太冷门,必须是图书馆容易找到的书籍,方便大家在导读活动前预读做准备。”

一些导读过的热门书籍,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等。

林月湄指出,读书会在首五年导读的书籍,大多数是外国名著。

她说:“不过我们后来发现,其实本地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不少,后来就逐渐朝这个方向走,尽可能导读本地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执委会积极与作家保持联系,不时邀请作家参与导读会,包括中国作家曹文轩、本地作家艾禺和黄宏墨等人。

林月湄说:“其实这些作家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活动,不少读书会成员也知道与作家见面的机会得来不易,参与活动时都非常活跃,与作家聊天接触都非常开心。”

导读会座无虚席 作者也莅临现场

采访当天是个多雨的星期六,但成员的兴致丝毫不减,活动室在导读活动开始前早已座无虚席。当天导读的书籍是《心中的火车》,作者艾禺也莅临现场,同成员交流互动。

孙西纽说:“凡是参加活动的成员,基本上都是非常喜欢阅读的人,视阅读为个人兴趣,读书会成立前是一个人在家读书,现在则是大家读书大家乐。”

孙西纽感叹,当下的阅读风气与早年不同,大多数人现在都把时间用在看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有更少人看书,尤其是中文书,因此读书会希望激发更多人阅读。”

孙西纽为读书会设下的目标是每举办一场活动或导读一本书,能激发五个人开始阅读。针对这一点,读书会确实办到了。

他指出,不少人参与导读活动后逐渐养成更多阅读的习惯。“读书会只要求出席者带耳朵到现场听,不过我们注意到有更多人会提前借书,方便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他人分享书中内容和精神。”

孙西纽笑说,尽管不少成员年事已高,但神奇的是,大家聚在一起搞读书活动时就充满活力。

他说:“阅读更多书,不仅能从中得到更多知识,也帮助我们保持年轻心态,这也是我们继续办下去的动力之一。”

林月湄同样对读书会的影响力感到欣慰。她说:“有些读书会是闭门的,不过我们就不一样,看到越多人来就越开心。参与者读不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读书会让他们知道这些书的存在,这些书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华文不老不死。”

20180618_news_daodu-02_Large.jpg
德士师父与好友读书会走过近13年岁月,并在五周年和10周年推出纪念册,纪念得来不易的里程碑。《蕉风椰雨话甘榜五十》则是现任会长孙西纽最喜爱的书本之一。(邝启聪摄)

偶然翻阅 对微型小说大改观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至少一本最好的书或影响最深的书,林月湄和孙西纽也不例外。

对林月湄而言,影响阅读习惯乃至日常生活的书籍非《艾禺微型小说》莫属。

在加入读书会前,林月湄只会偶尔翻书,工作忙碌时就把书遗忘在书架的角落。不过她在一次导读活动上偶然接触到《艾禺微型小说》,从此对微型小说大改观。

她说:“第一次发现原来微型小说可以很可爱,通过短篇幅的文字带出意义深远的道理,让我非常既欣赏又佩服这些作家。这本书也带领我爱上其他类似的小说,例如小小说、极短篇等类型我都喜爱。”

微型小说也非常符合林月湄的生活步调。“我的工作时间长,短篇小说比较容易读完,不会有读一半被打断的感觉,这是我在阅读大作和其他长篇小说无法找到的舒适感。”

与孙西纽关系最密切的书,则是本地作家李龙的《蕉风椰雨话甘榜五十》。

这本书通过采访50多个曾在本地不同甘榜住过的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50个甘榜的风貌,2015年在金禧年举国欢庆国庆佳节之际出版。

孙西纽与李龙在同一个甘榜红毛丹阁长大,李龙开始策划书本内容时,就第一时间邀请孙西纽写下关于他们甘榜的昔日往事与儿时回忆。

他说:“这本书有我的故事和经历,除了参与筹备过程,我还导读过这本书,所以说在所有阅读的书当中,这本书与我的关系最密切。”

《蕉风椰雨话甘榜五十》资料完整,记载了我国不可或缺的丰富历史,另外它也只送不卖,更令这本限量书的收藏价值格外珍贵,成为孙西纽最珍爱的一本藏书。

90年代台湾盛行 读书会越洋我国扎根

读书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台湾盛行,“读书会”这个概念则是到了2000年以后才逐渐从台湾飘洋过海,在我国扎根。

图管局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与服务副处长曾凯玲受访时指出,本地读书会种类繁多,单单是与图管局合作的就有50个。这些读书讨论的内容和形式极为广泛,包括本地文学、自助学习和自传等。

曾凯玲也指出,读书会参与者的背景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面向各种年龄层、四大种族和语言。

她说:“这些读书会已超越了读书本身,而是变成促进大家聚集、互动和交换意见的学习社群。”

曾凯玲认为,读书会之所以能吸引平时较少阅读的公众,是因为多了“互动”元素。

她说:“读书会的小组讨论让他们有参与感,活动讨论的书本吸引他们查找更多相关资料和题材,并鼓励这些人积极参与读书会活动。久而久之,读书会也就成为推动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支援小组。”

旗下拥有30家咖啡店的洪鼎良(69岁,金山岭饮食集团主席)同样指出,读书会不应在乎背景或年龄,只要参与就必终身受益。

洪鼎良也是“总裁书香轩”读书会创办人之一。

他说:“除了德士师傅,我还听过有监狱举办类似的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参与读书会,不仅能增广见闻,从他人身上学习良多,还能怡情养性,长远下去整个人都会提升改善不少。”

如何参与读书会活动?

地点:宏茂桥公共图书馆

时间:每隔两个月的星期六傍晚

无需报名,入场免费

详情可上图管局网站www.nlb.gov.sg查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