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祥:抢先抢准抢地气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晚餐时间

最近我们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的数码组推出了《新闻抢先看》节目,每逢周一到周五,晚报和新明都得派代表上节目,分别给读者介绍当天最精彩的三则新闻。

晚报和新明都是纸媒,平面报道一般以文字和照片为主,《新闻抢先看》不只在最早的时间把新闻带给读者和网民,也把“读报纸”的传统形式,改成“听新闻”的方式。

代表晚报讲了好几次的新闻,每一次讲完,我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不一定快就是王

新闻不一定快就是王,在网络世界看见影子就开枪,乱枪之下难免有一些冤魂。为了避免传达错误信息,对新闻来龙去脉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负责“讲新闻”那天,基本上吃完午餐过后,就要开始投入去钻研待会儿打算要介绍的那几则新闻。

因为不想在镜头前读报纸,所以一切重要信息都得事先背熟,上节目时才可以对着镜头侃侃而言,假装所有新闻都成竹在胸,不论日期时间地点、姓名年龄职业、事件原因结果等,都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电视新闻主播的面前有一部观众看不到的“提词器”(autocue machine),所有要报道的资讯都打在上面。

可是在《新闻抢先看》,唯一的“提词器”只有旁边的那份报纸,偶尔忘记一些重要信息,就得在观众面前翻找,除了花时间,也会有冷场。

说错话追不回

更要命的是,节目是现场录制,即时播出,一旦说错话,什么马都追不回。个人颜面事小,误导读者观众、篡改“历史”就罪大了。

另外,“讲新闻”不是“背新闻”,晚间报的新闻,很多都有故事性的,不是一般的政策宣布或消息公布,所以新闻内容往往都“有血有泪”。讲得太冷静反而显得冷漠,不能和读者与观众产生共鸣,更不接地气。可是,太激动有煽情之嫌,太投入又有失专业,因此语气和感情的拿捏,同情或谴责的掌握,都是对讲新闻者的考研。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尽量自己上场。不是因为自认讲得比较好,而是不想记者承受额外的压力,加重他们的负担。追新闻已经不易,如果还要肩负“讲新闻”的任务,确实有点辛苦。而且做完《新闻抢先看》一般都已经是下午5时过后了。

最后要提的是,线上读者和主持人的突发问题最有挑战性了。有一次,主持人阿Ken突然问我一则事先毫无准备的国际新闻!我当场呆住了,赶紧一边快速扫了一下内容,现炒现卖,一边在内心不断“问候”阿Ken。

那天讲到饰演郭靖与黄蓉的艺人,历来谁最受欢迎,线上有读者突然提问,我的偶像是谁?

我一时之间考虑不周,随口讲了几个人的名字,唯独漏了家里重要的人……唉,现场节目的难度和风险,可见一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