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爱:到此一游

字体大小:

晚餐时间

还记得当时和父亲一起到滨海湾花园看花时,由于其中一个展览的展品太美又太多了,父亲要我“分工”帮忙拍照,他拍左边的,我拍右边的。

当下我心里有点惊讶,心想:“我们来这里是要赏花,还是要拍花的?”

但不要紧,反正花的确很美,我就找机会找角度,趁没人出现在我镜头内时,赶紧按下快门。

“任务”完成后,我就晃到展览左边赏花。我要仔细欣赏眼前的作品,就停下脚步站在它前面几秒钟。

这时,后方传来一声“excuse me”,我转头一看,原来有人要拍照,而我挡了他的镜头。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配合地闪开,但接着马上就想了想:怎么这一声excuse me是那么的理直气壮,而我让位给相机的举动,却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呢?

相机地位比旅客高?

曾几何时,相机的地位竟然比旅客高了?观光成为次要,而拍照已成为旅游的主要活动了。

旅游观光的方式自从相机手机普遍后,就已经彻底改变了。一开始,人们或许感激有机会能方便把所见所闻记录下,但现在拍照几乎已取代了观光时的乐趣。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的景点,一片“手机海”已成了“附带”景点。每个人都想要把最美的一幕拍下来,以便日后再细心回味。

拍照本身并不是问题,有时不拍下事后还真的会忘记。但当人们有了“没拍到就等于没看到”的心态,拼命地什么都拍,而忽略了当下在现场看到的感受,这样似乎有点过火了。

有几次,我发现我在拍烟花或夕阳照时,太过专注于捕捉到最美丽的画面,手忙脚乱地调整灯光或换角度等,拍完后才惊觉,太阳已下山,烟花已绽放完毕,而我却只是通过小小的相机屏幕看到一切,好像没什么享受到那一刻……

没活在当下值得吗?

把照片当成“到此一游”的战利品,却没活在当下,值得吗?

当手机相机普遍化后,把周遭的事件用照片记录下来,已变得更方便简单。在资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干脆把“回忆”这件事,“外包”给图片去做。

这些照片用途多:能放上社交媒体和朋友分享或炫耀,能帮自己回忆起多年前的点点滴滴,能把特别时刻定格下来永久保存……

相比之下,“感受”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只存在那一瞬间,永远无法与其他人分享,所以已贬值?

对我来说,某些感受若不用照片也能记起来,其实更为深刻。感受能为回忆添上颜色,让一张张看似普通的照片活了起来。

我仍难忘第一次看到雪时,自己当下无比兴奋的心情,疯狂似地在雪中大步跑。同行的朋友冷得不得了,我却丝毫不受影响,还躺在雪上做雪天使。

要不是当下让自己用心地去感受,我拍下的美丽雪景照片,恐怕会和朋友们的的或网上找来的没两样,而看雪初体验也就不会那么刻骨铭心。

拍照不应该盲目随从,别把视线局限于那狭窄的取景器(viewfinder)里,而忽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