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岁月不褪色——访黄金金庄珠宝行掌舵人贾治忠

字体大小:

大特写

我国珠宝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高峰,当时全岛珠宝店超过300家,也有上千名香港打金师傅来本地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科技一日千里,如今许多珠宝首饰都在工厂成批制作,甚至已发展成3D打印,传统打金工作已是夕阳行业,但估计本地还有数百名香港打金师傅在狮城谋生。

据新加坡金钻珠宝商会会长何乃全提供的数据,该商会在上世纪80年代会员多达320人,大多数是个体户经营;如今会员虽然还有290人,但个体户的珠宝行已减少到百多家。

本期《大特写》,记者与35年前投身这一行的黄金金庄珠宝行老板贾治忠(73岁),从他的故事一窥这行业的时代背景和面貌。

深受祖父影响

“懂武功的祖父,当年看不过眼有人从事卖猪仔的勾当,气得上门救人,还用一根扁担边打边退守。”

祖父贾开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勇形象,深深刻画在贾治忠的脑海中,也造就他如今助人为本、为善最乐的生活。

浸染在钻石与黄金首饰堆中数十年,73岁的贾治忠有着截然不同的品貌,慈眉善目、和蔼有礼,感觉与珠光宝气的行业扯不上关系。

聊天时,他常分享《易经》和《道德经》的真言,还引用《道德经》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来阐明自己学“自然”和实践的努力,以顺应自然,以自然为导势。

他就是黄金金庄珠宝行的掌舵人。

他受访时总结“学道”之路,指人性就是道德,一个人如果能不为自己,做人行事就不会有偏差。

他的处世哲学,也让他带领黄金金庄度过一个个经济风暴,屹立35年不倒。

谈到自己黜邪崇正的性格,他说或多或少都受到祖父守正不阿事迹的影响。

他说,自己来自穷苦家庭,在新加坡出生,但小时候经历多次搬家,最后在马六甲定居。

10多岁时,他在狮城的阿姨韩春梅(大方表行业主),把他从马六甲带回新加坡学习和工作,长辈和同乡才告知祖父的事迹。

“以前本地有从中国卖猪仔到新加坡的勾当,祖父看不惯这些行径,就和好友去救被卖猪仔的人,放他们出来。后来祖父被利益集团对付,幸亏他懂得武术,当时用扁担一边打一边退和逃走。”

他说,为了躲避仇家,祖父带家人逃到“联邦”(马国)。那时候,他才知道当初为何家人频频搬家的原因。当时他才五六岁。

因为继承祖父的性格,贾治忠做人做事都很低调,这次接受专访,起初不愿拍照,最后才在拍全体照时入镜。

4万奖金当创业资本

他说,10多岁时,阿姨带他来新加坡后,他半工半读念到中学,就出来社会谋生,在阿姨的表行打工。

1968年本地开始推出多多开彩,他和其他人一样抱着一夜致富的梦想投注。很幸运的,1973年他和两名朋友合买的多多,竟开出头奖,喜获超过12万元的奖金。

“头奖奖金我们三人平分,每人分到4万5000元,那个年代的4万多元很大,因为那时一间组屋也才6000元。”

就这样,他获得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在小坡美芝路的黄金大厦开店面,做回卖手表的老本行。

由于店面开在黄金大厦,街坊也称外面的那条路为黄金大道,所以当年第一间店便取名为“黄金表笔行”。

放弃表笔行 改做珠宝行

捉准潮流趋势,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尚有盈利的表笔行改做珠宝行,四次迁店后终落户珍珠坊。

贾治忠说,创业时经验不足,在黄金大厦开店后才发现人潮不多,熬了一年便决定将表笔行搬到珍珠大厦。

“那时我们的业绩出色,手表公司连续几年赞助我去香港旅游。”当时的香港还是英殖民时代,香港流行和娱乐文化当道,在亚洲引领潮流。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到香港旅游,发现商业区表笔行林立,隔年重游时,近半表笔行已改做珠宝行。

“当时香港的潮流比新加坡快两年,我回来后就跟太太讨论,最后决定改做珠宝行。”

1982年,他将在珍珠大厦二楼中间店面的表笔行,搬到同层的角头店面,装修后改名“黄金金庄珠宝行”。

在珍珠大厦营业14个年头后,他看中珍珠坊的位置和人潮,1988年在珍珠坊一楼租下两间店面,并将珠宝行搬过去;10年后,他买下毗邻两间店铺经营至今。买下店铺两年后,政府就宣布在珍珠坊下兴建东北地铁线牛车水站,让黄金金庄坐稳黄金地带。

掏万元救济灾区老友

创业时曾获尼泊尔商人支持,两年前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贾治忠担心老友在灾区挨饿,马上掏出上万元买近千箱饼干,空投到灾区救济老友和灾民。

他说,当年在黄金大厦开表笔行时,那里人潮不多,幸亏认识一群来自尼泊尔的商人。

“当年他们在小坡路边卖宝石,有次我上前和他们用马来话谈天,聊着聊着,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接下来10多年,这群尼泊尔商人不时飞来本地向他买表,再拿到印度转卖。就算表行改成开珠宝行后,他们来新时也不忘前来探望。

他最后一次与尼泊尔好友见面是2015年2月,对方当时来新探访。岂料三个月后,尼泊尔发生大地震,令他忧心如焚。

说到这里,他眼眶泛红,“听到消息后我整个傻掉,想到和我年龄一样大的朋友在那边受苦,我就很难受,每晚都睡不着。”

过后,他获悉灾民需要干粮,马上向本地一家饼干厂下订单,花1万3000元买了近千箱饼干,通过货运公司将饼干空投到灾区。

他表示,由于没有老友在尼泊尔的联系和地址,至今仍不知他们近况如何。

“这两年他们也没再过来探望我了,希望他们过得好。”

日花数小时用显微镜 研究钻石致视线模糊

从门外汉变内行,深信勤能补拙,改行初期每天花数小时用显微镜研究钻石,看到眼睛红肿、视线模糊。

贾治忠说,转做珠宝行时,压根儿不懂钻石和宝石,只能硬着头皮学。

“为了看懂钻石的切割度和切割面,我每天花两小时多,用显微镜研究钻石。”

由于长时间使用显微镜,可能导致眼睛遭细菌感染,他有一段时间看到眼睛红肿,一度视力模糊,求诊后滴眼药水,又继续看。

他说,看到后来眼睛“习惯”和消肿,也渐渐掌握分辨钻石的能力,才敢向供应商买货。

之后,他尝试自己构想珠宝款式设计,再让打金师傅制作,这35年来提供无数设计概念。

2012年,黄金金庄珠宝行荣获瑞士金工厂指定为新加坡首家专售瑞士PAMP品牌金块的金庄。

过后,贾治忠再次发挥创意,三年前结合东方生肖文化和西方思维铸造技术,提供图样,让瑞士PAMP金工厂鋳造半体十二生肖限量金块。

他希望以中国12生肖兽首的概念,延伸设计半体生肖金块,让东方文化继续璀璨。

曾遇骗子失财数十万

遭遇多次经济风暴,还曾遇骗子失财数十万元,自嘲是“从商必经过程”。

他表示做生意“不可能不被骗”,随时面临各种挑战,只要心中无畏无惧,再将累积到的宝贵经验传承给下一代,那就值得了。

他说,数十年来遇过大大小小的骗局,损失超过数十万,骗局防不胜防,但每次检讨后,都发现是自己太相信别人,或不够谨慎。

他举例说,曾有黄金批发商来借金块,他认为对方是批发商,不可能有问题,岂料对方拿了数十片金块后就消失。

另一次,他被打金工厂骗,原本委托对方镶造一批珠宝,但珠宝拿回后,发现戒指或耳环上的宝石,只用万能胶黏贴上去,当时他宁愿亏损,也不愿交这批瑕疵货给顾客。

此外两次经营危机,也让他印象深刻,包括1998年东北地铁线工程在珍珠坊旁进行,导致大厦被围起来,公众无法看见商店。

“那时珍珠坊商家联合做促销,连续两年几乎每周在《晚报》和《新明》登广告,吸引新客源和外国游客,才得以度过难过,所以珍珠坊的商家跟夜报的关系很特别,可谓唇齿相依。”

另一次是2003年的沙斯(SARS)危机,当时人心惶惶,很多人不敢上街,连香港的珠宝批发商上门,他都不敢跟对方买货。

“那段期间人与人缺乏信任,很考验商家与顾客的关系。”

他说,因着老顾客的无比信任,他才熬过难关,但生意额也跌了约三成。

电话卡 红包封…金庄赠品成时代印记

电话卡、明信片、日历、挂历、纪念币、红包封套;黄金金庄年年推出赠品,也让赠品成为时代的印记。

几乎每年,黄金金庄都推出别致的小赠品给忠实顾客,有些纪念品也通过报纸赠送给广大读者。

贾治忠展示多年来的赠品收藏,包括一套集齐四个年代的十二生肖红包封套设计、打完公共电话后背面会留下小孔的储值卡、以新加坡旧街景或明星为主题的日历卡,都珍藏在一本本的收藏簿。他说,希望赠品不只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作为时代纪念和象征。

另外,贾治忠也热心公益,200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新钞时,他曾以2万元买下一万张面额两元的钞票,去年将这批千禧年钞票全捐出来做慈善。

黄金金庄也常在社区举办或参与慈善活动,包括曾联办义卖明信片,为牛车水区贫困老人筹款;联办“刘三姐新春贺岁”演出,为肾脏透析基金和其他慈善团体筹款;多次联办免费健康检验活动。

最近,他还提倡“以脸行善”,认为人们常将生活苦闷、不如意事通过一张脸表现出来,苦脸相对时,难免传播负能量。所以,他号召朋友和下属,从内心发出诚意微笑,以脸做善事,为社会带来温馨和正能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