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霜桥冰封在回忆中

字体大小:

赤道国度,却有一个“结霜”之桥。

双溪路窄窄的小径两旁摆满了旧手表、书籍、首饰、衣物、还有各种做工精巧的小玩意儿。摊主们悠闲地坐在小椅子上等待寻宝人前来搭话,一切都显得特别自然。这就是在本地小有名气的“结霜桥”旧货市场。

经历了日据时期、英军撤离、强制拆迁、两场大火、给地铁让路…… 不知不觉结霜桥旧货市场已经走过了80多年。


结霜桥与贼市场

相传,上世纪30年代结霜桥初具规模时,就已经是个买卖旧货的市场。结霜桥的对面有一家制冰厂,要前往制冰厂须先经过梧槽水道的一座桥。福建话中“结冰”与“结霜”同音,结霜桥之名由此而生。结霜桥还有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名字,叫做“贼市场”(Thieves’ Market),原因在于这个旧货市场曾是不少盗贼销赃的好地方。

结霜桥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一名车主到结霜桥买轮毂罩(hubcap)。一个小男孩上前招呼,问:“先生,您要买轮毂罩吗?没问题,请稍等。”

不一会儿,小男孩真的带着轮毂罩回来了,而且只要两块钱。

“太划算了!”车主一边自叹捡到宝,一边走回停放在不远处的车子。

这时,他才发现车子的另一个轮毂罩不翼而飞。手中握着的轮毂罩,正是从自己的车子摘下的。

据说日据时期,还有人因为在结霜桥误买了军队里用的水管,被日军抓去,差点就是一顿毒打。好在邻居会说日语,才帮着解释了来龙去脉。但是话说回来,在当时资源匮乏、兵荒马乱的大环境下,结霜桥便宜实惠的买卖不知道支撑了多少家庭生存下来。

军事器材专卖地

70年代初期,新加坡刚刚强制国民服役,军纪仍不够严谨,糊涂的新兵不时会遗失军训器材,乃至武器。结霜桥的摊贩抓住商机,做起军事器材的买卖,让糊涂兵们“补货”,免遭军法处置。当时的结霜桥无论是基本的军用水壶、饭盒,或巴冷刀和弯刀等武器都应有尽有,不少都是来自英军。

1971年英军撤离,从英军搜刮军装用品转卖的摊贩,顿时失去货源。然而,摊贩们很快又找到了其他的经商渠道,安然度过危机。

水火不相容的年代

因跳蚤市场临近梧槽水道,上世纪80年代一度造成严重污水问题。环境局因此强制要求结霜桥的摊贩们另寻他处谋生,所有商家必须迁出。1982年8月10日,国庆日后的第二天,稽查员便前去拆摊位了。当时受影响摊贩多达161个,大家过后分散到竹脚巴刹等小贩中心。

有31名旧货商因为行业性质关系,没被纳入重新安置计划,而是获颁准证继续在双溪路营业。其中11人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6年和1991年间,结霜桥又遭到两场大火洗礼。当时跳蚤市场旁有许多小小的板屋和商店,贩卖音响、杂货等。两场大火影响了近40家店屋,店屋渐渐拆除,才空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地。“走地牛”也趁机回到这里,摆起地摊。


为发展让路

2011年,受滨海市区线双溪路地铁站建设工程影响,结霜桥跳蚤市场的摆摊范围减少一半,由于每个摊主得挤在1平方米的摊位,造成当时的摊主们总需要起早贪黑来抢摊位。许多年龄比较大的摊主到了下午往往就体力不支,需要提早收摊了。

六个政府部门与机构于2017年2月14日发出联合文告,宣布双溪路跳蚤市场必须为住宅与商业发展让路,最后一天营业日为7月10日。

浮浮沉沉80载,承载了那么多故事和回忆的结霜桥,终究要走入历史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