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周刊创刊 星期天的杂志报刊

字体大小:

《早报周刊》创刊三大元老:主编杜南发、编辑刘培芳与美术策划李智松,都相继退休。他们受访追忆当年策划与编辑周刊的往事,与读者一起找回初心。

主编杜南发:

争取周刊问世 以减薪做担保

《早报周刊》创刊于1987年11月1日,今年正好“而立之年”。

早报周刊创刊主编杜南发回首创刊缘起时说:“我们小时候,《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都出版过周刊,每个星期天随报赠阅,因为这样的记忆,我一直很希望早报能出版一份新的周刊。”

当年任职联合早报执行编辑的杜南发透露,早报周刊的问世其实是“争取来的”。

他说:“1987年早报为了争取报份,举行幸运抽奖,首奖非常大手笔,是价值40万元的私人公寓文华园,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正当要举行第二次幸运抽奖的时候,我向当时的报业控股总裁马宝山提出,奖品虽然吸引人,但最终产品还是最重要的,毕竟读者在意的是报纸的内容。当时马宝山提出要增加纸张,于是我向马宝山建议,不如将增加的纸张拿来出版一份早报周刊,可以吸引更多读者。”

杜南发说,为了争取早报周刊问世,他甚至以减薪做担保,向马宝山保证,早报星期刊每期可增加约1万份的销售量,他也认为,周刊还可以带动平日刊。

杜南发说,早报周刊的创刊概念除了走杂志化路线,也采取灵活编辑策略,因为是“周刊”,就应该跳出平日副刊每天有固定版位的形式,于是周刊策划了不少专栏式采访,不定期推出,读者并不知道,下个星期会推出什么栏目,例如《情趣》是有关收藏与收藏品,《品味》谈生活审美,《创意》谈设计,还有《触角》,希望借助图片伸向生活的不同角落。另外,周刊一开始便不定期推出汽车专栏,主要是测试不同品牌汽车的性能,由当时的摄影记者李白娟负责。

《城市动态》是当时唯一固定的版位,特点是提供市场讯息,也让周刊与城市脉动接轨,由当时的早报记者阿伦(黄卓伦)每期介绍新商品,让记者从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杜南发说,由于早报周刊从敲定创刊到筹备出版有点匆忙,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他辗转联络到当时鲜为人知的明清古画大藏家刘均量(刘作筹,1911-1993),以南木笔名做了那期的人物专访《虚白斋中日月长》,谈如何鉴定古画真假,保藏古画的“秘方”,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新加坡有这样一位大收藏家。

在封面方面,杜南发说,由于早报周刊一开始就决定走杂志路线,他于是借镜了台湾陈映真编的《人间》杂志,特地选了一组“白云蓝天”和“绿草地”两张图,设计成一个窗口,从里向外看出去,象征早报迎向更辽阔的天地,并请当年的早报美术策划李智松执行设计。

杜南发说,早报周刊后来果然不负众望,成功争取到七八千订户,而且作为广告平台,也成功找到固定的广告客户。

编辑刘培芳:

座谈会撮合来宾

《早报周刊》创刊编辑刘培芳回忆说,周刊创刊初期最大特色是以座谈或对谈方式推出一系列“话题”,由编辑与记者一起联手完成。

刘培芳说:“当时我和周刊唯一的记者张曦娜搭档,我们两个并肩作战,每次分别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参与座谈,包括作家、学者、建筑师、画家、专业人士、餐馆经营者、艺人、广告人、金融界人士、美发师、时装设计师、信箱主持人等, 年龄层从当年高龄已经84岁的诗人柳北岸,到当时不过20来岁的梁文福、张淑玮、刘瑞政等。”

刘培芳说,座谈会话题无关政治、国事等大课题,大多是有关人生经验、生活体验、品味、审美等符合星期天心情的轻松话题,例如“我的前半生”“流行就是美”“广告人与消费人拔河”“单身族‘贵’不‘贵’”及年轻人谈创业等。来宾也未必都非常有名,但有各自的人生体验,每一次座谈或对谈都能尽兴,座谈会后,由记者根据录音整理成文。

最有趣的是,有一回,周刊请了作家及商人李廉凤与诗人柳北岸对谈。当时李廉凤65岁,柳北岸已经84岁,两人都自承不喜拘束,不喜欢规律化事物,他们虽然素未谋面,但两小时的对谈气氛十分温馨,在一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两人就像老朋友一般谈天说地,有趣的是,喜欢做针线的李廉凤,从头到尾都打着毛线,一边针织,一边与柳北岸对谈。

刘培芳说:“在周刊一系列座谈中,有一次还在一个题为‘人在江湖’的话题中,无意间做了‘媒人’,那次座谈的其中一对男女来宾,事后开始交往,两人结婚时还邀请编辑和记者参加婚宴,新郎并在致辞中说早报周刊是他们的媒人。这对我们来说是无心插柳。”

刘培芳说,周刊创刊时策划了不少专栏式采访,这些采访现在看起来都有意思,也很有趣,如《红尘百态》曾经访问一位家传四代,却面临失传的“最后的木雕师”;《情趣》访问不同人谈他们的收藏品,有些收藏品还真特别,例如“露出缤纷的一脚”有年轻女子对丝袜特别喜爱,收藏了各种色彩,不同图案的丝袜;有男子“扣住6000份深情”,收藏了6000个皮带扣。

美术策划李智松:

版头设计既现代又古典

当年刚从一家杂志集团到早报走马上任的美术策划李智松,适时为《早报周刊》创刊做出贡献。李智松说,杜南发希望将周刊杂志化,他则想让周刊有种既现代又古典的感觉,于是将中文打字机打出来的“早报周刊”四个字加以放大,字体的线条看起来就有隐隐约约的破折感,看起来有种缺陷美,也有一种古典感。

李智松说,他后来又以主编杜南发选出的“白云蓝天”和“绿草地”两张图片做主图,想到星期天总让人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于是他选择了鲜黄色作为底色,使到整个封面看起来明朗,有活力,很有青春感。周刊期数“1”则镶在鲜红的三角形里,看上去非常醒目。

30岁那年,我第一次当妈妈。怀胎10月的忐忑,直到把宝宝抱在怀里,才舒一口气。30年前,编辑团队在孕育早报周刊时,心情想必也是如此。小生命的诞生,跟周刊“争取”而来的命运,同样来之不易。

——陈素君,艺苑版编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