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早报前记者分享二战幸存者故事

《联合早报》前记者区如柏从南洋大学毕业后曾到中华总商会工作。总商会当时进行二战死难者骨骸的挖掘,她负责为遗物做记录。
《联合早报》前记者区如柏从南洋大学毕业后曾到中华总商会工作。总商会当时进行二战死难者骨骸的挖掘,她负责为遗物做记录。

字体大小:

区如柏自1990年代起,参与了大量二战时期有关新加坡沦陷的专题报道,访问过六七十名战争生还者、死难者家属及136部队队员等。她明天会在国家博物馆二楼研讨室主讲“新加坡沦陷前后”讲座,并与到场者分享多个二战故事。

对采访过众多二战幸存者血泪事迹的前新闻工作者区如柏来说,最难忘的是聆听新加坡华社先贤梁后宙的后人,讲述梁家30余人遭日军杀害的惨案。

区如柏(76岁)曾是《星洲日报》资料室主任,《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合并后,她转入《联合早报》当记者,从事采访工作长达20年。她自1990年代起,参与了大量二战时期有关新加坡沦陷的专题报道,访问过六七十名战争生还者、死难者家属及136部队队员等。

梁后宙的家人遭杀害事件令她印象深刻,也因她曾访问事件幸存者,即梁后宙第六个儿子梁亚六。

梁后宙是早期开辟林厝港的功臣,二战期间曾参与抗日筹赈会活动。他在1942年新加坡沦陷几天前逃离新加坡,留下来的家属搬进武吉知马一栋有防空壕的洋楼躲避轰炸。岂料,日军攻入时,全家几乎遭杀害。梁亚六是两名侥幸生还者的其中一人。

区如柏是1992年采访一群日本爱好和平者到本地追悼二战死难者的新闻时,认识梁亚六并同他建立联系。她陆续报道梁亚六叙述家人遭屠杀的血泪史,以及他隔年赴东京出席亚太地区日治时期死难者追悼及听证会的情形。梁亚六当年主动联系报馆向区如柏提供信息,接受她采访时也分享资料和相片。他于1994年因癌症病逝,享年60岁。

她在梁亚六身上看到战争所留下无法抹灭的创痛。“他一生背负着阴影。每年人们欢度农历新年时,他得拜祭死去的33名亲人。”

这段往事将是区如柏明天主讲“新加坡沦陷前后”讲座上将分享的二战故事之一。她将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掀开中日战争开始讲述,介绍华人在新加坡沦陷前后的经历,并分享她曾采访的人物故事。当年曾以折纸花为抗战募款的幸存者何佩珠(88岁),也会到现场同与会者交流。何佩珠也是我国第一届立法议会的勿拉士峇沙区议员。

可上网报名或拨电洽询

区如柏从南洋大学毕业后曾到中华总商会工作。总商会当时进行二战死难者骨骸的挖掘,她负责为遗物做记录,处理包括小孩的脚环、妇女的手镯、医生的听筒等物件,令她万分感慨。这段经历,加上跟长辈的接触,挑起她对二战历史的兴趣,她对这方面的报道已集结成四本作品。

“新加坡沦陷前后”华语讲座明天(18日)下午2时至4时,于国家博物馆二楼研讨室举行,入场免费。有兴趣出席者需上网报名。详情可上网http://nationalmuseum.sg,或拨电6332 3659询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