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书店稀疏 百胜楼没认输

百胜楼的建筑格局相当传统。
百胜楼的建筑格局相当传统。

字体大小:

曾经有过一段时期,人们晓得这栋位于市区小坡的五层楼中心叫作“书城”,但对于它的本名“百胜楼”却相当陌生。

时过境迁,当逛书局这件事情已越来越不流行,书店业日渐萎靡成了无法不面对的事实,这座中心里头的一家家书店相继结业,“书城”这别号也渐渐被人淡忘。

倘若问年轻一代的国人是否知道哪里是“书城”,恐怕没多少人晓得,在闹市中屹立了38年的百胜楼,曾经是书香弥漫的天地。

百胜楼经历过书局林立的盛景,尝过书业凋零的冷清,但它没有就此举白旗走入历史。

本期《大特写》走访百胜楼的第一代与新生代店家,了解书局撤走后留下的空白,如何由各种文化与休闲相关的生意填补,为百胜楼注入了新生命。

无论从名字或外观来看,它有着一份让人无法归类且无处安放的尴尬。

位于闹市中的百胜楼,是衔接着两座公共组屋的五层楼商业中心。其外观设计平平无奇,让人联想到组屋邻里的建筑格局,与市区内其他摩登且现代化的商场、办公楼和酒店等建筑物相比,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甚至透露出一份属于上个世纪的时代感,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

百胜楼坐落在桥北路和维多利亚街之间,屹立38载,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一代人生活面貌的改变。

在上世纪度过青春岁月的国人大概知道,百胜楼也称为“书城”,甚至许多人只懂得这栋大厦叫“书城”,但不晓得有“百胜楼”这名字的存在。

一个名字具有文化气息,另一个则略嫌俗气,两个名字摆在一块儿,形成一种有趣的冲突对比。

友谊书斋老板宋志忠(53岁)受访时告诉记者,当年这栋大厦八九成的店家都是书店和文具店,所以就有了“书城”这别名。

也是百胜楼商联会副主席的宋志忠说:“当年有一个说法,即书城的‘书’与‘输’同音,对华人来说不是太吉利,所以就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做‘百胜楼’。”

先有百胜楼 后有书城

20180326-news-brasbasahcomplex2a_Small.jpg
打从一开始,“百胜楼”这招牌就挂在大厦外墙上,书城是后来人们所取的别名。

不过,真相却是,先有“百胜楼”,后有“书城”。书城音乐书局是百胜楼其中一个第一代店家,老板郭文发(70岁)告诉本报,打从一开始,“百胜楼”这招牌就在大厦外墙上,相信是取自英文名(Bras Basah)的谐音,书城才是后来人们起的别名。

郭文发解释,1980年以前,桥北路、维多利亚街和勿拉士峇沙路一带林立着许多书店、二手书店和文具店。直到百胜楼建好后,当局就把书店和文具店迁移到同一屋檐下,当时店主所签下的店铺合约,也附有必须经营书籍文具生意的条例。

据郭文发估计,当年百胜楼约九成店铺是书店和文具店,以售卖中文书籍占大多数;许多店家都是在新加坡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例如青年书局、上海书局和大众书局等。

虽然之后当局放宽条例,不硬性规定商家的生意类型,但入驻百胜楼的店家还是以书店和文具店为主。百胜楼的店铺也原属租赁性质,但建屋发展局在1996年决定把店铺卖给店主,让店主落实“商者有其店”的愿望。目前,百胜楼仍有部分店面是由建屋局直接出租给店家。

在郭文发看来,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初期可说是百胜楼的辉煌时期。八十年代初,奥迪安电影院(Odeon Cinema)就在百胜楼旁边,郭文发记得,当时电影散场时间约晚上9时30分,之后就有人流涌向百胜楼闲逛,有的翻书本,有的买音乐卡带等等。

当年,每逢学校假期,百胜楼更是热闹非常。郭文发说,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前来购买新学期的课本,碰到年底时期,书店也会出售款式琳琅满目的日历与贺年卡,吸引许多国人前来选购。

书店2000年后走下坡

日历、贺卡、卡带……这些都是在被电子产品占据的时代中,渐渐消逝的物品。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包括受电子书和网络商务的冲击,本地书店业生意每况愈下是不争的事实,百胜楼店家的营业情况也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郭文发的观察,百胜楼与中文书店的生意大概在2000年以后开始走下坡。

这包括几个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书店相继走入历史。经营了超过80年的上海书局在2008年关闭,青年书局则在2015年结束它位于百胜楼的实体店生意,转战网络市场。拥有近80年历史的文具销售商开明书局也在前年结束营业。

也是百胜楼商联会主席的郭文发透露,百胜楼目前大约有140家商店,而书店只有16家,占一成左右,与当年到处都弥漫着书香的书城相差甚远。时至今日,再把百胜楼叫作“书城”,也已经不合时宜了。

找到新生命契机

20180326-news-brasbasahcomplex3a_Large.jpg
书城音乐书局是百胜楼其中一个第一代店家,图为老板郭文发。

然而,任何的危机也是转机,这句话在百胜楼应验了。一家家撤走的书店所腾出来的,是让百胜楼找到新生命的契机。

在百胜楼二楼开设四宝斋画廊的吴耀远(62岁)告诉《联合晚报》,书店业萎靡不振是无法挽回的大趋势,但一家家书店的退出,却为百胜楼开拓了新机遇,促成其他种类的商店入驻的可能性。

吴耀远自1986年起就在百胜楼经营文房四宝的生意,他曾在百利宫、文华酒店经营过画廊,但他在两年前,决定把画廊搬到百胜楼,800平方英尺店面就在文房四宝生意的旁边。

之后,吴耀远积极地拉拢其他画廊业者入驻百胜楼,希望把不同定位的画廊都集中在同一屋檐下,能形成“协同”效应,吸引收藏家前来百胜楼。

与高档商场和酒店相比,百胜楼的硬体设施是否略为陈旧,难以吸引画廊进驻?吴耀远表示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画廊经营者明白,真正的收藏家在乎的是画廊中展出的作品是否有他们的心头爱。

而且,为了能以最理想的方式摆出画作,画廊在装潢上都相当讲究,从门面到室内灯光与布置都具美感。吴耀远认为,画廊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百胜楼这栋老建筑的形象。

盼带动逛画廊热潮

吴耀远透露,如今,百胜楼的画廊已有多达12家,估计是目前城中画廊最为集中的商场。其中五家画廊也在今年初携手举办画展,旨在带动百胜楼的“逛画廊”热潮。由于画展反应出乎意料地好,吴耀远计划与百胜楼的其他画廊定期举办画展,下一场画展料在今年底举行。

除了书店和画廊,百胜楼的商店种类相当多元,有美术用品店、音乐器材店、印刷店、运动用品店、眼镜店和钟表店等等。

紫砂壶收藏家陈添耀(53岁)于2013年入驻百胜楼,开设紫砂艺术廊,专门售卖各种古董紫砂壶。陈添耀说,当初在选择店面地点时,也考虑过市区内的其他商场,但因看上百胜楼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所以最终在这里落户。

陈添耀说:“百胜楼现在的商店类型相当多元化,我觉得来这里的公众可以带着一种来‘淘宝’的心情,你会发现许多惊喜。”

陪伴百胜楼走过32年的吴耀远坦言,曾经有过一段时期,在书店业开始萎靡的时候,当时仍以书店为多的百胜楼确实相当冷清,人潮大不如前。

“但我觉得最糟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的百胜楼不再靠书店带来人潮,这里商店种类越来越多元化,我很看好百胜楼未来的发展。”

不会轻易就此倒下

20180326-news-brasbasahcomplex4a_Large.jpg
百胜楼曾经书店林立,多达九成的店铺是书店和文具店,如今书店比例只略多过一成。

努力不懈地经营和守住生意的店家,最怕听到有人问起:“百胜楼是要倒闭了吗?”

在百胜楼开设水晶专卖店的王雅凉受访时说,过去几年,百胜楼进行翻新工程,一些顾客路过以为大厦里的店铺停止营业,或以为百胜楼可能快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加上有一段日子频频传出一些老字号店家结业的消息,可能会让人们误会百胜楼撑不住了。

“我每次听到有人说百胜楼要倒了,心里就很难过……我们百胜楼的店家都还在!而且生意也还不错。”

谈起百胜楼时,王雅凉难掩对这个地方满满的感情。和其他受访店家一样,王雅凉认为,百胜楼在本地文化版块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难以被取代。

她举例说,百胜楼曾是新谣活动的举办地点。四年前,这里举办了一场《我们唱着的歌》的新谣分享会,当时场景动人,逾2000人风雨无阻地出席,把一首首新谣唱响整个书城。在她看来,百胜楼有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不会轻易就此“倒下”。

为了继续为百胜楼注入新生命,商联会与店家们一直在讨论和筹办不同活动,希望吸引人潮。

例如,设计与制作珍藏版玩具模型的XM Studio公司计划于今年在百胜楼举办一场横跨两个周末的“手作与设计”展,公司老板洪国祥说,他希望这项活动能为本地创意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设计与作品。

商联会主席郭文发表示,除了每年与书局合作举办书展,商联会也考虑举办古玩活动,让百胜楼成为古玩收藏者的聚集地。

仍没搭起玻璃屋顶

店家们等了30年,仍没等到百胜楼搭起玻璃屋顶。

多年来,百胜楼不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带动人潮前来,但店家们常在举办活动方面遇到一个挑战,就是一楼的活动空间没有遮盖。

商联会主席郭文发告诉本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局原本计划在五楼搭建一个玻璃屋顶,好让商家们可以在风雨无阻的情况下,在一楼的公共空间举办活动,但这项计划最后被搁置了。

百胜楼自2009年开始筹划翻新工程,几经波折后工程终于在去年告一段落,完成的项目包括翻新外墙、厕所、冷气系统和指示牌等。不过,计划中的电梯翻新与建设有盖走道的工程则未动工。

商联会副主席宋志忠表示,商家们都希望有盖走道的设施能快点儿建好,因为这有助于店家在公共空间举办活动。

郭文发则希望,建设玻璃屋顶的计划有朝一日能重新启动,因为这将显著提升百胜楼办活动的硬体设备。

创作壁画添文化特色

20180326-news-brasbasahcomplex5a_Large.jpg
南洋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在百胜楼不同角落创作壁画,为这栋建筑注入了新活力。

百胜楼携手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与本地学府,为百胜楼创作壁画,并通过网站向年轻人宣传百胜楼的文化特色。

去年底,在中区社理会的牵线下,来自南洋艺术学院的约30名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百胜楼的不同角落创作壁画,为这栋建筑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也与商联会合作翻新百胜楼的网站,利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等,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宣传百胜楼的文化特色。

负责设计新网站的学生之一吴博熙(22岁)告诉本报,在参与网站设计之前,百胜楼对他来说是市区里相当“突兀”的一栋建筑,与其他摩登商场相差甚远。

“为了制作网站内容,我和同学们走访了百胜楼的店家,我发现这里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店家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很真诚。”

学生郭彩琨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发现百胜楼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惊喜,有许多独树一格的商店,是其他商场找不到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