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创办人 当年为了换白米 逼帮日军制药罐

三美光缶窑创办人蔡应绍生前曾告诉儿女们,日据时期,无论是避炸弹还是躲搜索,龙窑那深不可测的龙腹是他最佳匿藏处。这座长50米的龙窑已在1994年让路给现代工业发展。(蔡家提供)
三美光缶窑创办人蔡应绍生前曾告诉儿女们,日据时期,无论是避炸弹还是躲搜索,龙窑那深不可测的龙腹是他最佳匿藏处。这座长50米的龙窑已在1994年让路给现代工业发展。(蔡家提供)

字体大小:

在日据时期,龙窑创办人曾被迫为日军制作药罐以换取白米,但在日军投降后,便把这些药罐全部砸烂以泄心头之恨。

原来,这名创办人蔡应绍的岳父是被日本军所杀害。

他岳父有一次到榜鹅捡榴梿,刚巧遇到一批逃犯遭日军追杀,结果也无辜命丧日军刀枪下。

1930年代,不少陶工带着古老的陶艺从中国潮州的瓷乡枫溪南下新加坡,当中包括后港“三美光缶窑”已故创办人蔡应绍。

蔡应绍1936年南来,两年后把一个长得像“蒙古包”的圆形窑口改建成巨型龙窑。

躲龙窑避日军

根据蔡应绍的儿女蔡树钦、蔡叶甜和蔡树金回忆,父亲在日据时期把龙窑当成防空壕和藏身处,无论是遇到飞机从空中投炸弹或日军挨家沿户展开搜索,父亲都会躲进龙窑的“腹内”藏匿。

蔡家三兄妹最近把三本老相簿借给国家文物局数码化,作为保存历史的一种方式。

国家文物局政策与社区助理局长陈子宇说,文物局对三美光的历史,对龙窑的记忆,还有蔡家的老照片都感兴趣,因为它能填补龙窑在新加坡历史所留下的空白。

烧陶这门源自中国的古老手工艺目前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完整报道,请翻阅2018年4月22日的《联合晚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