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北京雾霾治理刻不容缓

字体大小:

社论

北京每年随冬季而来的雾霾,已成为国际关注的课题,其严重性并没有降低,揭示的是更深层的治理和经济结构问题。这不只冲击中国人民的健康,也考验中国对全球减排承担的诚意。

中国北方近日遭受霾害,加上大雾来袭,中国中央气象台两天前发布历来首个最高等级的大雾“红色预警”,同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在这“红橙双警”下,部分地区在浓雾中的能见度不到50米,航班严重受阻,人民的平日起居生活受影响自不在话下。常年雾霾早已大大降低北京的宜居程度。

2015年初,一部私人出资拍摄,探讨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电视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一播出,即引发过亿的网络点击,引爆热烈声讨环境污染的声浪。该片探讨中国雾霾污染的严重情况、成因,矛头直指能源行业和有关部门。柴静曾是央视《看见》栏目的知名记者,她曾被揭之前到美国生产,并引来她“不爱国”的质疑。但她说女儿是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怀上,怀孕时已被查出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面临全麻醉手术,命悬一线。她怀疑女儿的肿瘤与雾霾有关,决定开始长达一年的调查。期间她走访北京、山西、河北、江苏,还到过美国、英国等地,访问多个部门、行业。纪录片提到中国的车用燃油质量标准,是由石化行业主导,环保部门,甚至发改委官员都声称无法控制。影片质问中石油“为什么不能够在关于环境问题上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然而,该纪录片所提出的控诉,在一片讨论热潮后似乎很快被人遗忘。

车用燃油对中国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单看车辆数目的快速增长便可知一二。根据中国截至去年6月的数据,有46个城市的汽车数目超过百万辆,16个城市超过200万辆。北京车辆数目增加最惊人,已达544万辆。这意味着汽车排气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控制,也可能逐渐蔓延到更多城市。

除了车用燃油问题,煤炭燃烧是更大的环境祸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等人,在美国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称,北京地区家庭使用能源量,仅占总能源用量的约18%,却制造了50%的黑碳粒子排放与69%的有机碳粒子排放,居民用煤是北京雾霾的最大来源。

中国煤矿企业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甚至包括矿工的就业权,这是问题的另一复杂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显示,煤矿业的开发是每个工业化国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中国有后发优势,包括有许多先进国家惨痛经验可以参考,也有更多当代新技术的选项。它为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理应可以更好地缓解,所承受的痛苦期可以短一些。

中国是个大国,但也正由于如此,中国应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雾霾在过去已成为区域跨境污染问题。

在2015年9月中美两国发表的白宫联合声明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意对海外高污染、高碳排放公共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管控。在2016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上,中国也表示将在203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且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中国对全球环保的贡献举足轻重,各国寄以厚望。

中国国家能源局昨天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清洁低碳能源也将是这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这个远大规划既需要强大政治决心,更需要能源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全力支持。

在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下,中国鼓励国有企业向外发展,但其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不少也是跟具有巨大潜在环境污染的产业有关,包括采矿和燃煤电厂计划等。其海外投资所在国的环境污染的管控,的确是中国必须“抓好”的问题。因此,它必须展现政治决心,以身作则。年复一年重来的华北大雾霾的治理,不只攸关其国民健康和国家形象,也已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战略问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