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地区安全框架须有法律基础

字体大小:

中国日前首次发表《亚太安全合作白皮书》,主张各国应聚焦对话与合作来应对各种安全挑战。中方同时也提出,要构建“符合地区实际需要”的安全架构,以维护亚太的长治久安。

就字面上来看,这份白皮书表达了中国作为区域大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决心,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诚意。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方面,白皮书也申明:“中国推动构建亚太安全架构,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机制的完善和升级。”在美国出现孤立主义苗头,世界舆论纷纭,认为中国可能趁机填补势力空间,并强加其意志以建立新的安全秩序之际,这无疑是个对国际社会,尤其是本地区国家重要的宣示。

的确,正如白皮书所言,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深刻调整,亚太地区格局也在发生重要深刻变化。因此,作为命运共同体,本区各国都应协商如何密切合作,维护区域安全稳定,而作为大国,中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涉及中国和本区域国家的安全课题也层出不穷,如朝核问题,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的问题,中日东海岛屿主权争执,南中国海争端,以及中美两强的博弈等。中国如何处理这些课题,不只会影响中国与个别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可能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然中方强调,白皮书着重的不是安全课题,而是安全合作,但这两者似乎很难一分为二。在维护本地区安全方面,各国要谈安全合作,自然也回避不了各种已经存在的安全课题。各国一方面固然必须探讨如何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也必须设法更有效地解决争端,缓和或消除矛盾。只有消除疑虑,才能增强互信与合作。

其次,各国要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构建新安全框架,也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中国声言将以国际法治和规则为基础,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循各国共同商定的国际和地区关系准则,符合本地区中小国家的意愿。

以南中国海安全为例,构建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应是当务之急。中国与亚细安国家2002年签署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之后开始有关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但是,进程滞缓,令人失望。这当中固然有亚细安成员国达致共识的问题,但也有中国的因素,如它坚持要把美国排除在外。

在白皮书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副外长刘振民透露,有关“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现在进入了非常重要的阶段,将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准则”框架草案。而从今年正月1日接过亚细安轮值主席国职务的菲律宾,也在同一天发出相同的信息。菲国外长雅赛在记者会上表示,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框架,有望在今年中旬完成,以缓解该水域的紧张局势。

延宕已久的磋商如今出现了曙光,自然值得我们欢迎。诸如行为准则这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应是中国致力完善地区安全架构的着力点。尽管中国在南中国海主权声索问题上,和亚细安个别国家有所分歧,但这不应该影响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正如菲律宾外长雅赛所说,行为准则将确保亚细安和中国遵守解决领土争端的法律和外交程序。

中国既然表达了与亚细安一致的意愿,我们恳切希望,接下来双方的有关磋商,能在菲律宾的协调下提速进行,并尽快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众所周知,中美博弈是影响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一大因素,美国出现了新政府,外交政策尚不明朗,也为本地区地缘政治增添新变数。在这种情况下,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框架越早谈成,就越能尽快起到维护安全的作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