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不让年轻人自杀成社会顽疾

字体大小:

社论

专门推动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他们将来过健康生活打好基础的健培计划(NurtureSG)工作小组,今年2月中向政府提呈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研究35岁以下者自残和自杀行为。政府已接纳该建议,设立一个由心理卫生学院医疗委员会主席冯舜圣副教授领导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冯舜圣日前在记者会上透露,15岁至24岁年轻人的自杀率,过去维持在每10万人中有两三人,2015年则升至5.9人。同香港的约8.5人和韩国的近20人相比,虽然比率较低,但我们不能轻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去年刊登一份针对全球188个国家,在1990年至2015年间的健康指数调查报告,虽然新加坡在整体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但在肥胖、自杀、爱之病病毒和B型肝炎等项,得分较低,只有五六十分;换言之,自杀在新加坡是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据新加坡援人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本地共有409人自杀身亡,比2014年的415人略少。不过,10岁至19岁的自杀者占了27人,是这个年龄段15年来的最高纪录。而最多人自杀的年龄段为20岁至29岁,共79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而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虽然每一个年龄段都存在自杀问题,但在2015年,自杀是15岁至29岁年龄层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年轻人自杀是全球性问题。在高收入国家,自杀往往与精神疾病有关,尤其是抑郁症和酗酒。此外,许多人因无法处理生活压力如财务问题、关系破裂或慢性疾病,而冲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韩国、美国、香港等高收入地区,就面对严重的自杀问题。日本是自杀大国,在2013年以前每年有超过3万人自杀,2013年以后因经济好转和政府干预措施,降至每年少过3万人。然而,年轻日本男性的自杀率不降反升,成了20岁至44岁男性的头号杀手。在香港,学生自杀问题近年有日趋严重的迹象;从2015年至今年初,香港已有52名学童自杀身亡。

日本和香港年轻人自杀问题的原因,可能与新加坡不完全相同,但仍有参考价值。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日本年轻人自杀的原因复杂,包括对生活丧失希望、工作压力、忌讳讨论精神疾病等,传统社会价值轻视抱怨行为,进一步削弱年轻人应付压力的能力。钻研自杀防治的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指出,年轻人自杀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较弱的家庭支持系统、绝望感等,以及近年来的互联网“传染效应”。

香港有研究发现,年轻人高度依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倾向在社交媒体表达情绪和感受,不对家人或师长诉说,致使社交媒体上负面情绪泛滥,负面思考不断相叠加。所谓公民记者在网上散播自杀事件及其细节,以及网络霸凌行为包括网民的恶毒评论留言,都有可能促使有自杀倾向的人寻死。

追根究底,除了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年轻人没有足够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包括自我期许过高、父母望子成龙,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冯舜圣领导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将探讨如何帮助年轻人强化心理素质,并考虑设立新的心理健康监控系统,实时了解导致青年自残自杀的风险因素。接受《联合早报》采访的心理健康专家也认同,有必要关注学生和青年的心理健康,但提醒研究过程极不容易,因为自杀毕竟少见,而且仍是一种社会禁忌,难以向自杀者家人或自杀不成者收集资料。所以要全面了解整体情况极具挑战。

尽管跨部门工作小组需要一些时间进行研究,但社会各方可扮演更积极角色,例如相关机构可加强教育年轻人的情绪技能,教导所有人解读各种“自杀信号”,因为有意寻死者身边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拉一把的作用。社工组织可以学习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家长每天给孩子一分钟拥抱”运动,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爱,而非学习压力。要全面防治自杀,政府可能有必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制定全国自杀预防战略,在自杀成为社会顽疾之前,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政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