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恐宣导

字体大小:

社论

前日国家法院的一名保安人员,在法院外发现疑似子弹的物体,警方接获通报后,将现场封锁展开调查。

这是过去一个月来第三起类似的“恐袭虚惊”事件,之前一起是三名男子为跑步活动,在兀里地铁站撒面粉当标记,无端引发一场虚惊,其中一人因此涉公共滋扰罪被捕。三人所属的一个跑步俱乐部,每逢星期二举行跑步活动,在地铁站内用面粉标出跑步路径。对他们而言,应该是例常做法,岂知这个在以往不受人注意的小动作,这次却导致兀里站关闭近三个小时。这肯定是有关的跑步俱乐部所始料不及的,如果它能在事先与地铁站做好沟通,便能避免给各方带来麻烦。

在更早的另一起事件中,后港地铁站闭路电视拍到一名男子在地铁站的月台放下行李箱后离开,警方接获报案后出动大批警员到场调查,并立即关闭地铁站和疏散乘客。造成恐慌的中国男子已被保释在外,他的这种随意放下行李,“去办点事再回来”的异常行动很不负责任,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上述接二连三的“虚惊事件”,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地铁当局以及公众人士的警觉心提高,这应是警方所乐意看到的。另一点是,涉案者没有想到一个随意的行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这意味着防恐的公众教育,还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导,公众应避免在公共场合作出可能引起误会的举止。

恐怖分子即使无力制造真正的恐袭,在目前的氛围之下,也能通过程度大小不同的虚惊制造社会的不安,让公众活在“杯弓蛇影”的情况下;当局出动人员、资源,人们的作息,经济活动受到干扰,这正是恐怖分子所要达到的效果。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说:“有人会质疑我们是否反应过度,但若真是个炸弹,那提出的问题则会是我们为何没那么做。因此关闭地铁站是正确的做法。”恐袭事件防不胜防,防恐工作因此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地铁人员或是公众人士看到任何可疑人物、可疑物品而完全无动于衷,或是警方在获得举报后又没能即刻反应,只要一次真的“狼来了”,便是惨重的教训。

从防范罪案到防恐,警方都必须得到公众人士的合作。警方去年推出的i-Witness网络报案平台,至今已接获6000多个通报,给警方提供了不少的重要查案线索。除了网络报案平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有助于警方调查一些社区上的小案件,如日前在大巴窑一小贩中心,发生一对年轻男女欺负一70多岁年长者的事故,因公众的打抱不平,迅速通过网络而在社会上引发舆论压力,警方也因此采取即刻行动。

此外,“全国保家安民计划”(SGSecure)自去年9月推出以来,已有约38万台手机下载。地铁站因可疑事件而临时关闭的消息,借助这个手机应用迅速传播开来。相信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在任何事件发生后,发挥及时安定人心的作用。

新加坡是个人口密集的社会,搭地铁、在食阁用餐是国人的生活方式,“虚惊”事件若频繁发生,难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譬如,在地铁车厢内,在食阁里,遗漏个人物件属“失物待领”的日常小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因此,防恐的公众教育除了提高人们的警觉心,也应该积极地教育人们做出适当的反应。亚洲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如香港、东京、上海等地公众如何应对这类情况,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