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鼓励学生学说异族语言

字体大小:

社论

教育部自2005年起鼓励中小学和初级学院办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培养学生掌握异族语言的基本口语能力。如华族学生学马来语,马来及印度族学生学说初浅华语,正好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色彩。2013年教育部放宽华语和马来语会话的资助后,学校能以更多形式的活动辅助会话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学生对异族文化的认识。换言之,会话课不再是最初的会话课,但它仍是非考试科目,也非强制性。这一点很重要,是确保会话课成功实施的基本因素。

自推行以来已有12年时间,会话课程受欢迎程度,因学校而异。目前也许应该为这个课程的实施做个阶段性的检讨。

单从数据来看,这个课程还有进一步推广的空间。由于是非强制性的,学校实施的意愿高低是决定因素。目前有超过七成的学校开办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过去五年,每年平均有2万3000名学生上马来会话,9000名学生上华语会话。这些数据相信包括了从小学、中学到初级学院,上入门、中级和高级课程的学生人数。教育部资助用途的放宽,加强了学校推行课程的灵活性。学校可以获得聘请校外导师的资助,也可以开展学习之旅的活动,让会话学习走出课堂,也让学习增添文化内容。

在新加坡,各族学生学习彼此的基本会话,原本就有很好的客观条件。华语是英语之外最常用的语言,加上中国因素,对作为少数种族的其他非华族而言,他们学习华语会话的动机应是大于华族学生之学习马来会话。非华族学生进入社会后,无论进入哪一种行业,懂得一些基本华语或是华人方言,更是一项额外优势。

对华族学生而言,就必须让他们明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跟异族讲一些基本马来话,有助于拉进异族之间的心理距离。旧时代的新加坡人所缅怀的甘榜精神,其中一个元素便是,异族之间普遍都能以粗浅的方言、华语或是马来话互相沟通,各族群之间的关系犹如加入一层润滑油。从更广的角度来看,马来语是本区域重要的语言,华族无论是经商或是旅游,马来语所带来的利便不言而喻。

在目前的体制下,对异族的母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还有另一条学习途径。教育部自2001年推出中学马来文特别课程,继而在2004年推出中学华文特别课程,作为第三语文的选择,目的是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族群的母语。课程开放给快捷班和普通学术源流学生选读,他们有能力完成四年课程后还可以参加O水准会考,以外语水平作为评估标准。既然是选择性的,学校一般上也不大鼓励成绩欠理想的学生再花时间选修第三语文。

同样的,少数个别学校也可能不大愿意鼓励学生分散学习的时间,去参加华语或是马来语的会话课,教育部应该跟会话课学生人数偏低的学校多了解其中的原因。无论阻力是来自学校或是家长,多向他们强调在多元社会里,除了英语和母语之外,多懂得异族的一些日常语言,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长远的好处。一个人能从小学到初院坚持学习华语或是马来语会话,将来到社会上用异族的母语跟异族沟通,基本上已不成问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