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容:让母亲继续“成长”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码鸿沟,也是利用科技提升他们幸福感的举措,这当中相信也包括能掌握新技术的满足感。

不久以前,67岁的母亲表示希望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以更好地与她的表姐妹通过应用WhatsApp对话。我和妹妹们虽然二话不说就联合送她一台,但对于她是否会掌握,并积极利用新平台不无疑问。

一直以来,手机只是方便我们在她外出时联系她的工具,她也一般只用它来通话,鲜少发短信。

因此,当我们把新买的智能手机交到她手中,便很郑重地嘱咐她,要善用里头的一些应用功能,不要让它沦为“傻瓜”手机。

母亲表面上不以为然,但还是很认真地听从妹妹教导,学习如何使用WhatsApp沟通。她从未学过汉语拼音,无法通过拼音输入文字,所幸还能通过发音的方式,将说出的语句转化为文字,发送出去。

第一次从WhatsApp读到母亲捎来的短信,感觉很奇妙。由于靠发音输入,她的句子夹杂了不少错别字,有时还会闹点笑话。平日无法和她频繁通电,但通过短信,她时不时会问我一些日常琐事,并交代我儿子的行踪:会不会到她家吃午餐?今晚工作到几点?儿子已经放学回家,准备吃饭……在不干扰我工作的情况下,她积极、适度地利用刚学到的科技和女儿交流,传达关怀。这让我也不禁怀疑自己,之前是否低估了她操作科技的能力?

实际上,为了协助人们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迈向智慧国,本地一些组织和机构开办了各种各样的资讯科技课程,以低收费的方式帮助有需要者掌握新技能。虽然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为年长居民开办智能手机工作坊、资讯科技课程等等时有所闻,但也只是把这些消息当普通新闻消费,并没有想过如何让家中的年长亲人,也尽早搭上这趟资信列车,跟上数码时代的脚步。

父亲退休后重新受雇了几年,长期留在职场,让他对上网、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都不陌生。科技也改变了他的消遣方式,许久以前已经放弃看电视,改用平板电脑观看港剧和陆剧。倒是母亲,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生活模式相对不变。尽管数码科技已经无所不在,却似乎还未渗透她的世界。以前是没有那个需要,现在即使有需要,也可让孩子去解决。久而久之,我们也“安于现状”,没有主动带她接触智能手机或其他通信科技。不知不觉地,我们好像让母亲成了无法跨越数码鸿沟的弱势者。

我国早在1992年就提出“2000年资讯科技计划”、2005年推出“智慧国2015计划”、2014年推出的“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过去几年,政府在协助弱势群体,为他们搭建资讯通信桥梁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去年底发表的“互联互通能力”报告,新加坡获选为最有可能在数码时代,成功转型的亚洲经济体,排名超越韩国、日本、台湾和香港。可见,国人应对数码革新的冲击,有一定的优势。如今,要让未融入信息时代节奏的年长者迈步前进的关键之一,或许在于中年和年轻一代能否对他们展示“数码关爱”,携手让他们触碰原先感到陌生的资讯科技。

有专家指出,尽孝除了物质关爱,也要注重对长辈的“精神赡养”。帮助老年人跨越数码鸿沟,也是利用科技提升他们幸福感的举措,这当中相信也包括能掌握新技术的满足感。

母亲的表姐妹老早就使用WhatsApp沟通,不断游说她更换智能手机,方便传达信息与交流,而母亲学会使用后也的确接收了不少亲友传送给她的网络图文,当中有许多与她感兴趣的保健课题有关。

我不确定她的“幸福感”有没有倍增,但她为适应数码科技所主动踏出的一小步,给我带来了惊喜,也提醒了我不要只默默地看着她变老,要支持她接触原先无法企及的新科技、新知识,让她有机会扩大眼界,再次“成长”。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ongh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