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丽云:省水,向老人家学习吧!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像这样对水,以及其他资源心怀感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比起1970年代一起成长的朋友,我们家算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家里务农为生,有好几口水井,因此水供不是什么大问题。

问近八旬的老妈,老家到底有几口水井?

老人家对旧事记忆特强,说“一共四口,其中一口封了”。

谈起乡下住“有地住宅”的日子,老妈记忆清晰,细说哪口井只用来当食水,哪一口喂鸡,给猪冲凉,哪一口供大家冲凉、洗衣。

兄弟姐妹也许不那么清楚,但都还记得冲凉前得打水挑水备用。下雨天,要提桶盛水,用来浇花、清洗独轮推车(那时叫公鸡车)。

妈妈在结婚之前,住在华侨中学后面的马来甘榜。当时那里的人口相对稠密,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拥有一口井,妈妈家就与多户马来邻居共用一口井洗衣、冲凉,食水还是取自公共水龙头。

挑水,是左邻右舍每天重要的活儿。为了避开人潮,十四五岁的她,凌晨四点就提着扁担,带着两个空菜油桶,到百米外靠近杂货店的公共水龙头取水。

别以为时间那么早,一定还很冷清。老妈说,人不少啊,有时还得排队。这么来回几次,把家里的大水缸盛满了,才跟着外婆到工地工作。

老妈没受过教育,未必理解水资源紧系国家命脉的大道理;也不清楚公用事业局(PUB)大力投资水务建设,必须提高水费的原因。

不过,像大部分建国一代一样,物资匮乏的经历塑造了节俭的精神。今时今日,对于水,她仍视为珍贵之物,依旧持续不少省水的好习惯。

比如,她的冲凉房里,就有个17寸高(约43公分)的咸菜桶。老人家每天舀水冲凉,用手洗衣,洗过衣的污水倒入几个大桶,用来冲马桶、洗厕所地板。

老妈的咸菜桶,让我想起建国总理李光耀,用“咸蛋瓮”舀水洗澡的事。

水与国家的生存休戚相关。经历过与马来西亚签订水供协议的风雨,李光耀更能体会水的珍贵。他非常爱惜水,还以身作则,生活上坚持节省用水,在家用水缸舀水冲凉。

清洗蔬果,老妈也是用面盆盛水,过后把水存放在厨房一角的水桶,再拿去浇花。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像这样对水,以及其他资源心怀感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亲戚朋友就常埋怨孩子用水的习惯:也不是从事劳力工作,但回家冲凉总花半小时,水声哗啦啦让人听着生气;刷牙洗脸时,就让水龙头开着……

可以想象,将来这些年轻人成家后,洗衣煮饭刷地板的方式不可能跟老一辈一样。因此,在这个时刻宣导和提醒水的重要,绝对是必要的。

政府刚宣布将逐步上调水费30%。上调幅度是否太高、是否切合当前经济情况,且待朝野和民间去探讨。肯定的是,这个宣布引起了家家户户对水资源的讨论、关注或回忆,进而教育后代早年挑水的苦日子,或更进一步回顾新马分家时水源所扮演的角色,重新认识水的价值。

全面防卫的总防御包含五个方面,即心理,社会,经济,民防和军事防卫。

水作为生命之源,攸关心理防卫。一旦国家发生变故,资源供应断了,大家如何适应家中水龙头不再有求必应的恐慌?

如果心态不改变,再怎么出色的宣导活动,也无法转变用水的习惯。比如丢垃圾的问题,如果一直靠惩罚起阻吓作用,而不是教导环境污染的问题,终究无法取得效果。

有心省水,方法很多,去PUB网站,或者谷歌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细看刚收到的水电费,水费依旧是远远低过全国和邻居的水平,值得庆幸。上面有个省钱贴士:刷牙请用水杯而不是开水龙头让水直流。

突然想起,走廊外,不是还放着乡下老家搬来种花的大花缸吗?我即刻清洗一番,准备补好洞,搬进冲凉房舀水冲凉。

(作者是本报记者 pohl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