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盈:无人深夜食堂

字体大小:

众声道

神态轻松地和同事坐在摇摇晃晃的车里,聊着吃宵夜的喜好。不一会儿找到共同点,就是家里都会有的泡面。这宵夜简单又就手,水煮开了以后下面条,起锅前再添两颗蛋。

在广州念大学时,无数个赶完作业的凌晨,趁睡意未浓,就想来碗热汤面。如果不想动手,披上外套和同学漫步到附近的小吃店,随意吃点小炒、煎饼,温暖胃口,驱走疲惫。

会到小吃店里去的,多数是附近的居民,光顾久了就混成脸熟。凳子还没坐暖,食物就上桌,“走葱”还是“加料”等琐碎的细节,店家都记在心里。一家躲在巷子里不起眼的小店,因为生活的添加,从汤面飘出来的暖气闻到了人情味。

小店限于格局,采小本经营,租金、采购、人工等开销,都要精打细算,通宵营业不外乎为了多赚点钱。

不过,在百物上涨的社会,维持一个让客人吃面喝茶、消磨漫漫长夜的地方,让值班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和顾客“搏感情”的地方,需要承受多大的开支压力?

去年,台湾四大便利商店7-ELEVEN、全家、莱尔富、OK旗下一共有上百家的便利商店,因为夜间客源不足而调整营业模式。例如,一些开在商业区的便利商店门市,考虑到白天和夜间、平日和假日,以及学校寒暑假的人潮悬殊,基于成本考量,将24小时的经营模式,改为深夜打烊,晨间再开门营业。

根据台湾业者估算,取消深夜营业后,省下来的电费和员工薪资等费用,一年下来少了百万元新台币(约4万5000元)的支出。

今年年初,日本连锁餐厅乐雅乐(Royal Host)关闭了24小时便利商店Famiresu,接着Skylark集团也关闭310家深夜营业的餐厅。

夜班的薪资虽然比白天高,但业者在聘请临时工方面遇到难题;加上人口老龄化,消费群减少,深夜营业已无法获利。

为了应对人口老化,日本政府近期加速人工智能的步伐,在工业、农业和物流业等领域推进“无人化”。这或许可为24小时营业的商店,找到持续经营的方案。

新加坡也在朝人工智能推进。几年前,食阁的面摊就出现身怀一技之长的奥特曼机器人,它握着刀,一挥一收,锅里的刀削面每一片厚度适中。近期,也出现会说“不好意思”及“谢谢”的收碗碟机器人。

“无人化”与生活的距离逐渐缩短,现在仅一技之长的奥特曼机器人,经过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也可以“进修”,变身三头六臂,胜任复杂的工作。

如果有一天,走进台湾便利商店,看见煮面、收钱、补货,以及处理包裹的店员是个机器人,应该不会太意外。届时,希望它能理解顾客对“走葱”和“加料”的坚持。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cgchoo@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