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庆荣:应用环境决定宏观语文水平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这几十年来,各方为了保持和提升新加坡华族的母语水平,可以说是费尽了移山心力。无论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同乡会,从华文老师到教育界的语文专家,大家都为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作出了不少的努力。除了出谋献策之外,许多关心华文教育发展的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还不拒艰辛的落力推动与落实各种教学计划,鼓励华族学习华文。

诚然,大家付出努力的共同愿景,不就是希望将华文的实用功能和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传授给我们的后代,并让他们从母语文化的精华与传统中,得以延续与促进自身的修养,惠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可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我们仍不时听到社会各角落为了华文水平低落的现况,发出诸多的慨叹。这让人不得不问,为什么花了几十年辛勤努力所换来的结果,却还有今天的失望与缺憾呢?在推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一个层面出了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与归纳,觉得这种现象的背后,的确有客观上的基本原因。而假若我们还是继续不能坦诚面对,或接受这些根本原因和采取实际的步骤,去移除过程中的一些隐形障碍和创造有利环境的话,则无论我们再怎么样地加劲发力,鼓励学习,华文水平还是不如人意。

很明显的,至今为止,新加坡在推动学习华语的道路上,整体的动力主要仍只是着重于“发展教学”和“鼓励学习”而已。至于在推广“学而有所用”的后续工作上,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推动力。这种前浪汹涌而后浪无力的不一致语文政策,就是造成了今天年轻一代华文水平不足的确实原因。

应该说语文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能,而任何技能在长期弃用和缺乏磨练的情况下,必将日趋退化失色,最后锈化失效。若要让所学继续保持锋芒,唯一的途径便是持之以恒的不停运用和频密接触,方能维持水平。因此,笔者认为,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感慨,其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学习不力”,而是“后续乏力”。

当然,新加坡毕竟是一个多元种族构成的社会,语文的课题必须慎重拿捏,过轻过重都不利于社会和谐。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天的新加坡的确是一个以英文英语为主要工作语的社会。因此,人民与政府当局皆有共识,认为各民族若能通过学习母语来保留各自优良的东方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并借此增添我们的社会精神面貌与生活色彩,对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凝聚力和整体和谐,是有好处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重视和审慎地考虑该如何营造一个适当的语文环境,让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多接触,并将所学到的母语技能付诸实用。同时,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母语在政府行政机关、商界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都得到广泛与相应的接受和尊重。

其实,今天新加坡华族华文水平不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一些社会上常见的实际例子中去找寻答案。就从华文的日常使用上来看,许多平日与大量民众有直接接触的政府机构和设施,如地铁站、医院、邮局、移民与关税局、主要街区路名等等的指示与告示标志,几乎全用英文,甚少有伴随的华文翻译。

许多建屋局住宅区的名称与牌坊,公园与小贩中心等,即使面对广大的居民百姓,也难得见到有加上华文名词或翻译的例子。而在民间,许许多多的办公、商业与购物大楼外墙上的大厦名称,相应的华文字迹寥寥无几。还有,在许多政府机关里,国人平常经常接触到的各种表格,和包括许多天天面对草根民众的民间商业机构如银行、电信公司、百货商场等等常用的表格,几乎一般上都不见到有华文的伴随翻译,以方便许多不识英文的民众。

而尤其令人感到啼笑皆非和令人沮丧的是,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华文翻译闹剧,给人的感觉就是漠视、轻慢和不尊重华文。今天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许多在中学高中阶段学过华文的学生,在出来社会工作后,生活态度和语文应用几乎与华文华语脱钩,包括看的读的都只是英文媒体与报刊。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许多年轻父母将这种完全与母语脱钩的意识与生活态度传授到他们的子女身上,长此下去,华族的华文水平必将是一代不如一代。试问,在新加坡这样一个相对趋于西化的社会环境里,纵使我们再加大力度去栽培和鼓励年轻子弟们学习华文,却继续忽略了该去营造一个重视后续应用与尊重华文的大环境,其最后的结果不也是人们自废所学?

语文的学习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学而弃用,日久必衰,终归等于零。

(作者是退休机械工程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