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彬:在学校教哲学?

字体大小:

侵晓窥语

学校应该把哲学当作学科吗?

最近有人指出,学校应当教授哲学,因为哲学可以培养年轻人的逻辑思维、问题分析、独立思考等能力。

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学校不该花时间讨论“机器人会不会思考”之类的课题。那到底哲学讨论是否浪费上课时间?

这几年来,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讨论——早在1970年代,美国教授李普曼(Matthew Lipman)就提倡“儿童哲学”(P4C)。在一篇1980年代的访问里头,李普曼认为教育制度已经开始不合时宜了。除了传授知识,学校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及逻辑辩证能力。

2013年9月,因爱尔兰总统迈克尔·希金斯的倡议,哲学正式成为了爱尔兰学校科目之一。2016年,希金斯总统说:哲学教育能够为年轻人具备最有利的工具,让他们在越来越复杂化、互联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里,成为自由的、有责任感的个体。

赞成让哲学成为学校科目的拥护者,都提到了同样的关键词:逻辑辩证、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可见他们如何重视年轻人的思考能力。胡适在《胡适治学演讲集:提高》里提到:人们的思考往往极容易堕入疏忽、漠不关心和习惯性的态度。他以为“大学毕业生离开大学之后,最普遍的危险就是溜回到怠惰和懒散方式的思考和信仰”。

是的,思考很费劲,一不小心,人很容易随波逐流而不自觉。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技术,因此更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

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有逻辑推理的严谨,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有清晰的思路,能够提出正确、相关的论点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对问题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探索。

思考首先需要审视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注意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时,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把好的思考习惯内化。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如何思考,是不是很实际的想法呢?

我认为,哲学所能够提供的,是对世界/时事的观察、辩证思维的训练、审视思维盲点、克服个人偏见,以及彼此探索答案的开放性。很多的艺术形式其实也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英国为学生提供哲学教育的组织SAPERE在2014年进行了一项测试:让1500名小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星期上一堂哲学课。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能力明显提升;那些原本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更是有显著的进步。

他们鼓励学生在哲学课上发问,参考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论点来达到共识。学生于是懂得如何接受彼此的想法,或重审自己的思维盲点,也学会如何处理意见上的分歧与冲突。据知,昆士兰的小学把哲学纳入教育系统之后,校园里的霸凌事件有减少的迹象。

当遭遇完全对立的观点时,思考的艺术更要求我们有面对不同观点的勇气,以及向彼此求证的毅力。我们也学习聆听对方,包容不同的观点与想法;同时,我们也在培养自身开放性的思维与气质。

这几年出现了“后真相”(post truth)和“另类真相”(alternative truth)这两个名词,预示未来世界的走向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挑战性。年轻人必须学习如何处理更多从前不曾出现过的问题,也必须有足够创意去为新世界提出新的可能性、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儿童不就是天生的哲学家吗?他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追求真理的勇气。他们喜欢提问题,而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发问,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关心、好奇心;并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我们的年轻人,不应该只懂得问:“考试会出什么题目?”

(作者是剧场工作者/戏剧教育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