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不养儿何以防老

字体大小:

得鱼忘筌

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更与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本质。

全球经济自2008年因为华尔街巨鳄的贪婪,导致1929年大萧条以来罕见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至今遗患无穷。尽管迹象显示,世界经济正出现回暖,可是相对于那1%的精英阶层,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感受到严冬后的春意。除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所形成的民粹政治反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人口结构失衡,也造成了战后新一波的大规模移民潮,进一步加剧了发达经济体的民粹和排外情绪。

从新兴经济体涌入发达经济体的新一波移民,除了躲避战乱、谋求新生活等短期因素,更因为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中东特别是非洲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而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的人口持续老化甚至萎缩。后者低生育率所产生的人口空缺,自然吸引前者的年轻人前往填补。同时,欧洲经济减速和贫富差距扩大的最大受害者当属年轻人,他们的失业率不但高于平均值,更处于双位数。这导致更多年轻人延迟结婚生子,进一步让人口老化问题恶化。

相对于这个宏观大背景,人口老化在微观层面也让退休与养老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世界经济论坛刚发布的题为《我们将活到百岁——我们要如何负担?》报告说,1947年出生的人,平均寿命可以到85岁,1997年出生的人,平均寿命则可以到百岁。医疗科技的突飞猛进,让发达经济体的越来越多人可以活得越来越长命,但是出生率的下跌却等于长辈将得到更少亲人甚至无人奉养;老人在晚年必须在财务上独立,才能维持体面的退休生活。

然而,同一份报告也指出,自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投资回报却陷入“新平庸”状态,资产回报率在3%至5%,债券回报率在1%至3%,让很多退休基金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为此,报告向各国征集各自的养老措施,希望通过集思广益,强化发达经济体应对人口老化的能力。其中,新加坡公积金的终身入息计划,以及鼓励年长员工继续就业的措施,与加拿大、丹麦、日本、荷兰和英国等的官方与民间共12项举措,被列为参考案例。

本地的经济发展历史特殊,在短短的不到半个世纪就跃升为发达经济体,可是这也意味着在经济未发达时投入职场的建国一代,很多成员因为收入不高而无法累积足够的储蓄养老,因而也无法安心退休。如果他们又没有子女奉养,晚年时就更加需要继续工作来维生了。那些相对幸运的,年轻时有比较稳定与优渥的收入,晚年有足够的积蓄,也可以出于保持身心活跃,继续做出贡献的心理,而不选择退休。当下新加坡经济转型强调技能比文凭重要,且经验又是技能纯熟的前提,与重视年长员工的逻辑是相符的。

除了延长工作年龄,如何优化退休金制度也同样重要。当前的退休金制度有两大类,确定给付制(Defined-Benefit,简称DB)和确定提拨制(Defined-Contribution,简称DC)。DB制是指事先就确定退休后可以领取的数额,DC制则是指工作阶段确定存入的退休金数额,但是退休后所能领取的金额,却得根据存入的金额的投资回报计算出来。因为市场的“新平庸”状态,很多DB制的退休金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因而DC制越来越被青睐。

公积金的终身入息计划属于DC制,可是却兼有一些DB制的优点,比如政府以公共投资作担保,确定公积金有基本回报率,根据现有的方程式,终身入息计划的回报率介于6.5%至7%之间,而且本金余额得以由亲属继承,让会员能安心为将来的退休储蓄。此外,法令强制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加入计划,也起到了分散风险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无论是哪一种退休金制度,其精神都是基于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在传统家庭和社区伦理关系弱化的今天,这或许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但是,无论是从个人退休保障或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是否还有更理想的做法呢?尽管调查显示,孝道作为一种美德,在本地社会仍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可是生育率低迷让“养儿防老”的基础显得不那么牢固。

西方杰出的道德哲学与伦理学家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更与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本质。传统哲学关于人的讨论,其假设鲜有考虑到人的依赖性——从出生时的嗷嗷待哺、年幼时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保护、老年时需要家人陪伴在侧,就算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时期,偶尔也会有因病痛需要依赖家人的脆弱时刻,而身心不健全者,更得终身依赖旁人照顾。麦金泰尔表示,正是这种依赖性的本质,让美德(virtues)成为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

美德的特点之一在于“舍己为人”,与强调自我意识的个人主义权利观正好相反。如果从“依赖性”思考,基于自己顾自己原则的退休金制度安排,显然美中不足。就算它在物质上或能满足退休的需要,在精神上却毫无保障,而富足的退休生活显然不全是填饱肚子而已。这并非是好高骛远的想法,因为思考退休生活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将会影响乃至决定退休生活物质需求的制度安排。比如超越目前公积金基于个人的孤立式设计,以家庭作为基点,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扩大到能用来帮助血亲和姻亲,彰显互助与包容精神。换一个角度,用资源共享、降低风险的原则来看待,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制度安排的优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生育率低落的不养儿时代,或许反而更突出其大同精神的必要性。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yapp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