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唯君:新时代的父亲

字体大小:

人文亚洲

亚洲的父亲普遍缺乏仿效对象,因为他们自己的父亲或男性长辈以前较少主动照料孩子,而且比较不会向孩子展示自己温柔感性的一面。

研究显示,父亲积极主动养育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本身的婚姻关系、父亲自己的健康和全方位发展。积极主动履行父亲责任,也有助于培养和塑造他们在社区里扮演导师、培育者及领袖的形象。同时,男性参与抚育儿童也会增加夫妻生育第二个小孩的概率。

随着更多妇女进入职场、性别意识变得更加平等,人们对“新时代父亲”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个好父亲不仅需要工作挣钱养家,还需要积极主动养育孩子。研究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父亲的角色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赚钱养家”和“施以严教”。不过,这种变化在不同文化和政策背景下快慢不一。

在北欧国家,父亲承担相对更多的养育小孩的职责,也有更高比例的男性休产假。和西方社会的男性相比,亚洲父亲在养育小孩方面参与程度较低,尤其是在实际照顾和情感支持方面,虽然亚洲女性工作比率相当高。挣钱养家的角色是亚洲男性角色的核心,他们工作时间之长也妨碍他们和孩子相处。很多亚洲父亲感叹没有花足够时间陪伴孩子。

父亲花费最多时间陪伴孩子玩耍,比较少参与个人护理、与孩子教育相关的活动和家务活动。美国的研究显示,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带大的男性、受过更多教育的男性,以及伴侣有工作的男性,会更多地参与换尿布、给孩子洗澡及喂养孩子等基本的日常养育行为。

很多因素会影响父亲如何养育孩子。无数研究反复指出,父亲所受教育是影响他养育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和性别观念有关;性别观念越平等的男性会承担更多的家务和养育活动,并在孩子出生时休更多的产假。

父亲自己的童年经历也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养育行为。如果他们成长在一个家务分工较为平等的家庭环境,自己的父亲曾经积极主动地养育孩子,他们也会承担更多的养育职责。其它影响父亲养育行为的因素包括:收入和工作时长,还有母亲的收入。具体而言,挣钱较多、工作时间较长的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少;不过,教育程度高的父亲,周末会花较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有趣的是,母亲的工作时长对父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并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母亲收入可观,父亲通常会更积极地养育孩子。

父亲的年龄也是影响养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毕竟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在精力、健康、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活方式上都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父亲的动力、知识和技能也会影响他的养育行为。更有动力、知道什么对孩子发展好、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好孩子的男性,会更积极地养育孩子。另外,当父亲能够从自己的配偶或者社交圈子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也会更积极地养育孩子。母亲可以促进或阻碍父亲的养育行为。有些母亲会认为养育孩子是只有女人才可以胜任的事情,她们可能会限制父亲照料孩子的行为。

和西方的父亲相比,亚洲父亲的角色还受到一些独特因素的影响。比如深深根植于儒教、伊斯兰和印度教文化的传统性别规范和价值观念仍然十分强大;因而,父权制和代际等级秩序仍在强有力地塑造关乎父亲身份的观念和行为。其次,亚洲的父亲普遍缺乏仿效对象,因为他们自己的父亲或男性长辈以前较少主动照料孩子,而且比较不会向孩子展示自己温柔感性的一面。再次,在诸如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地区,大家庭成员(比如祖父母)和家佣承担了很多养育儿童的责任,这样的模式对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家庭里的父亲的观念和行为会有不同的影响。

当代父亲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人口及文化背景下,探索、挑战和创造身为人父的意义。不同阶级、种族和宗教背景的父亲经历各异。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理解男人身为人父的过程和体验,来了解当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历身为人父的不同阶段时,他们的态度和身份认同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虽然总体而言父亲花越来越多时间照料孩子,在亚洲,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仍缺乏父亲的陪伴。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亲离婚或从未结婚,或是父亲迁移到别处工作,也可能是因为父亲过早离世。随着家庭体系逐步转型,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和孩子一同居住的父亲、低收入的父亲和“代理父亲”(祖父、继父、或叔伯)这些特别群体。此外,在台湾、新加坡、香港、日本、缅甸和韩国,大约20%到30%的男人到40岁时仍然未婚无儿女。这样的趋势给男人、他们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一些独特的社会心理和结构上的挑战。

男人需要支持才能积极地参与养育孩子。提供为人父和儿童发展的知识,还有来自社交网络比如母亲、其他男人以及社区的支持,都会帮助男人变成既自信又快乐的父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服务需要男人的参与,需要反映他们的需求。以下政策将是一个好的开始:帮助男人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鼓励父母亲合作养育孩子,实行父亲产假和有弹性工作时间,以及改变职场氛围。这些政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北欧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实施的各种全方位鼓励父亲参与养育孩子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而东亚国家实施的“补丁”政策则收效甚微,后者需要有更多支持和鼓励父亲积极主动养育孩子的政策和措施。

(作者是国大社会学系教授,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主任;翻译:胡姝博士,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系列是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简要,由不同专家学者执笔,每月第一个星期天刊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