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婷:遗嘱·手足情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当照顾年迈病重父母的分工或父母遗产分配不均之类的问题出现后,就可能会成为导火线,留在记忆深处因父母偏心的童年种种不快,会被重新掀起。

过去跑法庭新闻,难免会碰到遗产争夺案。印象较深的一起是早年一名富商在遗嘱中表明,他的遗产只可以在他最小的孙子达到21岁之后才分配。

富商子孙众多,多年后当确定他最小的孙子已成人,家族早已开枝散叶,一些儿孙也已随他作古,遗产的分配变得极为复杂,并存在纷争,因此唯有上法庭厘清解决。

富商的遗嘱无非是不想看到儿女们争夺遗产而导致家变,也不要他们作为“富二代”坐吃山空。

如此用心良苦,精心订立的遗嘱,却还是无法避免在多年以后,成为后代争议的焦点。

最近一起“遗嘱案”,肯定也让人在一段颇长的时日里难以忘怀。延烧三个多星期,让新加坡人心痛的“李家纷争”,正是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遗嘱中引燃的。

导致李显龙总理和他的弟妹上演兄弟阋墙悲剧,还把政府制度的诚信牵扯进去的,是他们对父亲李光耀在遗嘱中所表达的意愿——欧思礼路38号故居的处置——有不同解读,进而引发弟妹指责总理滥权。

李光耀纵然有聪明一世的才智,冷静刚毅的性格,终究躲不过家人情感的牵绊,尤其在妻子过世、健康每况愈下之后,如何分配财产是好,显然有过反复思考,不断变更的心路历程。这从他在近90岁高龄之际,两年内一再修订遗嘱就能看出端倪。

可惜的是,无论怎么细心考虑,字斟句酌,这份遗嘱还是成了撕裂子女之间手足情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曝光的资料显示,李家手足关系的恶劣其实非一日之寒。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7月4日在国会参与李光耀故居问题的辩论时下的结论是:“欧思礼路38号只是这个家庭深层裂痕的遮羞布,或许是几十年前就有的裂痕。”

我尝试从亲子教育的角度思考,李光耀夫妇对三个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曾不经意地在言语举动中流露出对他们的偏爱,使得感觉父母偏心的孩子心灵受伤?

大多数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公平对待每个子女,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偏爱谁。

但这或许是做父母不自觉的隐藏意识。研究显示,多数父母是偏心的。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Catherine Conger)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硏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通常是老大。研究人员认为调查结果比实际偏低,因为父母总会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孩子却感受得到。美国作家杰弗里·克鲁格(Jeffrey Kluger)的著作《手足效应: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什么?》写道:“科学家无法看透这个家庭秘密,但这一切瞒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们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随着孩子成长,因父母偏心所造成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缓解。不过,当照顾年迈病重父母的分工或父母遗产分配不均之类的问题出现后,就可能会成为导火线,留在记忆深处因父母偏心的童年种种不快,会被重新掀起。

在华人传统观念里,“祖居”归长子是天经地义的安排。李光耀显然也持这样的观念。不过,总理透露,他后来发现这让弟妹很不满。

如果李显扬是因觉得父母偏心,借题发挥,让原本深埋在心底的不满像山洪爆发,对准哥哥发难,这还真是难为了作为总理的哥哥。

对一般人来说,这起情节劲爆的“遗嘱案”,是给每个家庭的反面教材,至少在教养孩子方面。《三字经》里有一句“兄则友,弟则恭”,即兄弟之间应互爱互敬。家长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有意识地、致力地公平对待每个子女,而且要帮助、教育孩子细心维系手足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一旦撕裂,修补也已难掩伤痕。

许多人无法摆脱世俗观念,总想在死后留下一些什么给子孙后代。如果最终留下的是子女的决裂,让亲情一并埋葬,将得不偿失。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主任

tarntt@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